三皇五帝神圣事帝尧始封唐侯的唐地究竟在哪

2022/8/24 来源:不详

关于帝尧的活动地域,存在史籍记载不一致的问题,因而也是当代学者意见分歧、引起争论的问题。分歧集中在帝尧始封唐侯的唐地究竟在哪里与帝尧定都平阳在哪里这两点上。我们首先分析帝尧始封唐侯的唐地究竟在哪里,分析论述如下。

一、“陶唐”溯源:古唐国在哪里?

《史记晋世家》载:“成王……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东汉服虔《春秋左氏传解疑》云:“唐在汾、浍之间。”上述“河”指黄河;“汾”指山西汾河;“浍”亦水名,又名翼水,发源于山西翼城县西。《水经注》载:“浍水出河东绛县绛高山……西经翼城南。按《诗谱》言,晋穆侯迁都于绛,暨孙孝侯,改绛为翼。翼为晋之旧都也。”

与《史记》持相同观点者,尚有《左传哀公六年》:“夏书曰:唯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常,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唐《括地志》云:“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即尧裔子所封,故春秋称翼。”宋《通志》载:“晋都唐谓之夏墟,大名也。”殷墟甲骨卜辞中也透露出了古唐地的某些信息。据考商王曾到唐地田猎,称“大邑”。大邑为唐人之宗庙,卜辞中有“唐侯”、“唐子”等字样,其位置在翼城一带。

但是也有持与《史记》相反观点的史籍。《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龙山在西北。”晋《帝王世纪》所载又不同:“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为唐国,与望都接攘。即望尧母之葬处者。”《水经注》也有唐国在河北唐县望都之类记载。

由于史籍记载的差异,引起了当代学者对古唐国地望的争论。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山西翼城;二、山西晋阳;三、河北唐县望都;四、山东定陶。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才近乎实际呢?别的说法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要弄清这一问题,看来需要从考古和天文星象研究等多方面再作进一步考证。

二、从先秦史籍中理清帝尧氏始封唐的来龙去脉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简公派子产赴晋问平公疾,讲了一段历史:“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伐。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实沈迁大夏,就是唐的发源地。其后世臣事夏、商两朝,其末代便是唐叔虞。“大夏”在那里?《史记》中的几段记载指明了大夏的地理位置。《史记》“封禅书”载:“齐桓公对管仲曰: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齐桓公伐大夏事,发生在齐桓公三十五年(前年)。那年晋献公卒,晋发生驱姬之乱,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和夷吾出亡。齐桓以讨晋乱为名,出兵人晋抵大夏。

此事《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载:“秦穆公以夫人人公子夷吾为晋君,桓公于是讨晋乱,至高梁,使隰朋立晋君还。”《史记》“晋世家”载之更详:“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人晋,秦兵与夷吾也至晋。齐乃使隰朋会秦俱人夷吾,立为晋君,是为惠公。齐桓公至晋之高梁而还归。”此事《左传僖公九年》也载:“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而还。讨晋乱也”。

以上四段史籍,所记为同一件事。“大夏”与“高梁”为同地异名。东汉服虔著《春秋左氏传解疑》曰:“大夏在汾浍之间。”北魏《水经注》曰:“汾水又南,经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这就清楚了:大夏、高梁,其地理位置就在山西汾浍二水之间,翼城一带。实沈被迁大夏,就在这里,叔虞封唐,也在这里。大夏高梁故城,一直沿袭至春秋末。《竹书纪年》载:“晋出公三,智城梁。”

但是这里还应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史记》记载帝喾高辛氏有四妃生四子,放勋被封为唐侯,是从帝挚手中接过王位的,而契则是舜时才被封于商的。这与《左传》所说的“分迁二子于商丘大夏”,是不是一回事?阏伯与契是否同一人?实沈是不是帝尧呢?经进一步考证,这确系一回事。阏伯即契也,商之始祖。契又写作“离”,《史记正义》:帝喾次妃有娥氏女曰简狄。生离。阏伯死后,葬在高丘上。又因商之始祖,故后世称其地名为“商丘”。

今商丘市睢阳老城西南三里,有“阏伯台”,当地人称“火神台”,高八十八尺,据考证,此处为中华最早的天文台,已有四千年历史。至舜时,阏伯在商丘,任司徒管教化。至于实沈,他就是唐侯尧无疑。《左传》中记载了魏献子与蔡墨的一段对话,讲出了前引之“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这段漫长的历史。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飕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川,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这段故事讲的是:上古陶唐氏部族中之飚国,其国君名叔安,裔子董父者,善养龙,以其豢龙技艺服事于帝舜,帝舜赐其姓董,称豢龙氏。到了夏孔甲时,又有陶唐氏后裔刘累,向豢龙氏学得豢龙技艺,服事于孔甲,孔甲嘉之,赐“御龙氏”使继豕韦氏之后。但刘累因食龙肉得罪于孔甲,逃跑到鲁县(今河南之鲁山)。到了商代,武丁灭豕韦氏,御龙氏则以豕韦氏族号,改国号唐,在陶唐氏故地建唐国。周初武王克商,古唐国一起被灭掉。成王时封其弟叔虞至唐地为唐侯,而将豕韦后裔迁住杜邑(在今西安市南),降为伯,称唐杜氏。到周宣王时,唐杜氏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奔晋国。其孙便是士会,为晋国公卿,食邑于范即晋国六卿之范氏。

《国语晋语》载晋平公时,范宣子自述家世说:“昔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衰晋继之,为范氏。”这便是帝尧之后古唐国历经帝舜、夏后、汤商,至西周初叔虞封唐这段历史的梗概。唐侯尧始封之古唐国,就在汾浍之间翼城一带无疑。

三、古唐国的地理位置,还可从天文星象得到佐证

《左传》所谓“迁于大”,思是主管天上的参星。这是讲古人将天空分为若干区域,叫“分野”,并把天空区域和地面的区域对应起来,认为天地是互相影响的。当天区出现异常现象时,就预示着所对应的地域要发生大事或灾异,即以此推断地域的祸福。之后,这种思想逐渐演变成了地理座标。天上有“二十八宿”,对应地上的州府郡县。上引之《左传》一段,还有其后文:“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这一记载,研究了天象,认为当时的参星分野,对应的是地面上山西省的中南部和西南部,不在中部晋阳,更到不了河北唐县、山东定陶。

陶唐氏古唐国的地址,还可从考古发掘得到佐证。在古唐国今翼城东北三十里,古平阳南三十里,有陶寺村,今属襄汾县。年至年,在这里挖掘出了古城遗址。经侧定遗址年代为公元前年至年之间,面积平方米,发现了早期小城和中期大城城墙遗址和宫殿区、墓葬区、祭祀区等。挖掘出了古观象台,彩绘蟠龙纹陶盘,朱书文字符号、青铜铃、特磬等,都属于帝室用物。加之城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专家一致认定这里是一处帝都遗址。其早期早于夏禹,其晚期相当于夏禹,应属于陶唐氏的年代,即帝尧初都于陶的地望。

四、陶寺遗址的内涵博大精深

它不仅印证了《尚书》、《史记》等史籍对帝尧陶唐氏的记载,而且发掘出的前所未有的等级分明的庞大墓葬群、随葬品、古城址,说明当时阶级已经出现,国家主权已正式形成。而且经考古发掘,在陶寺古城遗址周围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已陆续发现陶寺类型文化遗址七十余处,其中以临汾下靳遗址为最典型。

总观这些遗址可以发现,陶寺文化来自四面八方,因为从出土文物看,陶寺具备了从河北燕山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域的综合性质,它把中原仰韶文化、北方燕山红山文化、内蒙河套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太湖良渚文化诸因素统统聚合到一起。这一现象进一步说明了陶寺是一个国都。四面八方都来朝贡,它才能具备南北东西综合文化的特征。其四周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许多小型文化遗存的发现又证明了,陶寺都城并不是一座孤立的城市,而是周围有许多小城镇拱卫,承担保障和供给等任务。

五、唐侯尧始封之唐国在河北唐县、山东定陶、山西晋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具体分析各种史籍的不同记载。《汉书地理志》虽有“晋阳,故诗唐国”的记载,但同书中又说:“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周武王子叔虞封唐,唐有晋水,及叔虞子燮为晋侯云。”把晋阳和河东都说成是故诗唐国、唐尧所居、叔虞始封之地。《帝王世纪》是先说尧始封之唐在中山唐县,继而又说:“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水经注》的两段记载也是这样的。第一段记载为:“《史记》曰:帝喾氏没,帝尧氏作,始封唐。望都县在南,宜为唐城。城北去尧山五里,是即尧所登之山者也。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望都县以为名也。”另一段的记载则是“今城阳县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说明山东定陶,河北唐县、望都,这都是帝尧征战之地,山西晋阳是帝尧迁徙所经之地。自西周春秋以来,帝尧陶唐氏的事迹就在这些地方广为传播。汉晋以来的史籍便把它们都记录下来,这些地方便都成了陶唐氏的发祥地、始封地。当世的学者又根据这些不同的记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根据自己所占有史料,指认这些地方为帝尧的发源地、始封之地。

山东学者说:“定陶县,古称陶丘,亦称陶,尧所居。”又说:“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即定陶县古三腹国也。本尧所居,其地也称阿。今有东阿县。”又说:“《元和郡县志》记尧祠在兖州瑖丘南。兖州府志云尧祠在城东七里。”总之这些地名都证明帝尧发迹于鲁西南。另外有的学者,则一方面说唐侯尧居河北唐县望都,一方面又说陶唐氏聚居区在冀州东北部的涿鹿。娥皇女英居涿鹿保岱乡,这里为古之妫汭、潘城。潘城有潘泉,也称妫水,这里是陶唐氏的北界。

六、现在我们再来具体分析这些指认

首先,关于山东定陶为古唐国,史籍无载。《元和郡县志》只言尧祠在兖州、曲阜间,并未言古唐国在兖州、曲阜间。天下尧祠甚多,古唐国只能有一处。《水经注》记载济水流经定陶县时,曾指出“周武王封弟叔振锋之邑,故曹国也。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战国范盘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于定陶为朱公”。“定陶”地名的沿革全在此,并未提及陶唐氏初封唐一事。

其次,关于河北唐县望都为帝尧始封之唐,涿鹿保岱乡为帝尧聚居区,前已辨析《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等的记载情况,说明山东济阴成阳、河北唐县望都、妫汭潘城都是帝尧确曾到过的地方,都是帝尧流传下来的地名。后人为了纪念帝尧,便以帝尧名号命名这些城邑、山峰,修筑起纪念性陵庙。这些地方只是聚居地、迁徙地、征战地,但均非初封之唐地,均不影响“唐在河汾之东”和“唐在汾浍之间”的定论。

最后,山西省和全国各省有尧庙、尧祠、尧山、尧陵者多多,非只一处。山西浮山县有尧山尧庙,洪洞县有尧庙,均系宋、金、元、明时所建,洪洞县的学者说洪洞县有“羊獬村”,是“尧嫁二女的地方。尧将娥皇、女英嫁到舜耕之历山,历山距羊獬村只有七十里”。

所以,山西省以外,据《尧庙遗迹资料汇录》所载,山东定陶、河北唐县传为尧都,河南伊阳县、江西临川县、广东英德县、江苏吴县、浙江长兴、广西桂林,都有尧山、尧庙。这种现象,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帝尧那段历史的评价,也反映了古史传说流传之广。不仅流传于黄河流域,更波及江南各省。它更印证了尧文化在中华大地魅力之强大,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如有疑问,可以留言评论,多多沟通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