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惊现盗墓团伙,4件青铜器获利640万

2022/10/8 来源:不详

前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相信很多人都很喜欢,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给书迷们展现了盗墓的紧张悬疑和危险。看这种小说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时而神经紧绷,时而又幽默诙谐。但是,这个小说毕竟是作者创作出来的,是艺术当不得真。在现实生活中,盗墓是违法行为,是我们国家严厉打击的行为。盗墓是令人发指的恶性事件,我们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

挖掘别人的墓葬是丧尽天良的,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可是,在巨大的利益的利益面前,谁又能经得住诱惑呢,从建国前一直到现在,盗墓活动猖獗屡禁不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盗墓贼也与时俱进,改变了策略和方法,让警方防不胜防。在山西绛县发生了一起盗墓案件,性质恶劣,警方在调查了很久后才从别的案件中挖掘出这个案件。这是怎么回事呢?

盗墓活动的由来

关于盗墓活动,不仅仅是存在于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中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猖狂的犯罪分子大胆妄为,在法网的漏洞下干着非法的勾当。提到盗墓大家都是深恶痛绝,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的文化,人在百年后很注重身后事,因此古代人就留下了厚葬的习俗。为的就是在百年后还能和活着的时候一样,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墓葬中往往会有很多值钱的陪葬品。

即便是普通人家,多多少少也会在墓葬中放入一些随葬品。世界上总有一些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人,他们不走正道,就是通过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发财。其实,最早的盗墓活动不是从民间兴起的,古代人经常打仗,需要大量的金银财宝才能组建军队。为了满足军需,将领们就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钱财。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不光彩的,因此都是秘密进行的。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再严密的事情也会败露。

在一些书籍中,人们记载了曹操盗墓的事件,至于真假我们无从考究,但是记载确实是有的。“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不知真假,后来的盗墓者把曹操看作是第一代摸金校尉。古人很相信迷信,所以为了防止盗墓中发生一些诡异的事情,他们发明了很多工具,比如最常见的符纸,黑驴蹄子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也不知晓,但是影视剧中都是这么演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大概古人还是使用过这些东西吧,后来又被戏剧化了。

山西惊现盗墓团伙

盗墓真的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那些不法分子都是从这个行当发家致富的。只要有利可图,总有一些要钱不要命的人,这些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在我们的印象中,建国后就很少有人盗墓了,毕竟国家的法律摆在眼前。就在国家严厉的打击下,盗墓活动确实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在山西绛县的一个村庄内却发生了一件大案。三年后才被发现,盗墓贼为何会出现在一个小村庄里呢?

这个村庄就是绛县卫庄镇雎村,别看这个村庄不大,它可是一个汉代墓葬群所在地。考古专家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地方,经过勘探,这里有将近六七百个汉代墓葬。数量之多,实属罕见,为了保险起见,专家们只对墓葬进行了保护,没有进行发掘。这就让那些不法分子转了空子。盗墓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活动,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现在的盗墓贼很聪明,他们基本不会一个人单干,因为他们偷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所以,他们都是一个团伙,有的人专门负责找墓葬,有的人专门负责清理墓葬,有的人负责销赃。他们的利益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些人一般都比较团结。

除非出现了利益分割不均衡,他们是不会出现窝里斗的。毕竟再找一个人组团是比较困难的。这些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哪里有墓葬就往哪里跑。他们去了某个地方,基本上都会和当地人联系,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得给人家留三分薄面。发生在山西的这个案件就是一个团伙作案,他们在绛县盗墓,在新绛县销赃,甚至还有公务员参与在内。

作案过程

盗墓贼王某和张某以及于某等人伙同当地的两个惯犯在雎村墓地发现了一个古墓,他们约定好在晚上行动。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却找不到原来发现的墓地了。无奈之下,他们又现场发掘了一个墓葬。他们派其中一人下去找东西,这个人回来说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后来他们只能败兴而归,谁知这个人留了一手,半夜这个人伙同王某和于某回到墓中拿出三件青铜鼎和一件青铜簋。

懂行的人都知道,青铜器是价值连城的,他们这回可是发财了。拿出东西后他们直奔张某岳父家。当时他的妻子和岳父一家都在,可见这是一个家族团伙。随后王某就联系了新绛县的范老板。这个人是专门负责倒买倒卖文物的走私贩子,听说王某有好货,他兴奋不已。为了尽快拿到好货,他把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叫了过来。她的女儿跟随他学习古董生意,他的儿子是当地的公务员。他们来到张某岳父家后见到四件青铜器后立马就付了定金。并且答应以六百四十万的价格买下这些东西。

范某回到家后就联系了他的上家,以九百多万的价格转手倒卖了文物。除去给张某等人的六百四十万,他随手就挣了二百多万。正是因为巨大的利益,他们随意践踏法律,可惜的是他们忘记一句话,“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他们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结语

对于这些盗墓贼最终都是没有好下场的,他们在金钱面前没有底线,那么法律也绝对不会容情。这些社会的败类,最终会被法律制裁。这些人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不义之财绝对不能拿。我们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对这些不法行为进行检举,让这些不法分子无处遁地。对于普通老百姓,一旦发现文物,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国家,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魏氏春秋》《老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9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