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488天
2023/10/16 来源:不详与路家庄遥相呼应的是西北庄。
西北庄共有人、多亩耕地,其中经济林有多亩,主要栽植苹果和桃。
西北庄最早叫增盛庄,估计至少有年的历史了。当时居住在这里的人还很少,村北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五六百米之外的土崖上挖有窑洞,还有一眼古井至今还保留着。
明朝末年,一次天灾导致粮食绝收,波及山西、陕西和河南,当时饿死的人特别多。为了生存,增盛庄人就迁移到现在的位置。这个村子自邵村衍生,民国时还一度被叫成邵村庄。后来,因为它处在邵村西北方向,所以就改名为西北庄。
西北庄里现在还矗立着一株古槐,古井就在古槐旁,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还在那眼古井里取过水,当时井深有多米。
历史上,井之北建有关帝庙,庙对面是戏台。关帝庙规模挺大,前头是回廊。供奉的除了关公,还有周仓和关平。
值得一提的是,戏台坐北向南,而关帝庙坐南向北,这样的建筑布局很是少见。
关帝庙大约建于清代,拆于年左右。为何它像绛县太阴寺的大殿一样坐南向北?其间缘由需进一步探究。
有舞台,有关帝庙,还有深水井,这里一度是村里的文化中心。
过去吃水很困难,雨水在水窖里沉淀一段时间后就是饮用水。到了四五月份麦收之前,雨水很少,上一年储存的水吃完后,村民就要到深井里取水。要想吃深井水,全村人需要排班轮流,一户一次只能打两桶。
顺着古槐向南走不远,我们看到了丘陵上许多废弃的窑洞。这些窑洞原先都是住人的。
远处是将台遗迹,有12米高,以前拿砖包着,上面还有小房子用来站岗放哨。
自古有“五里一将,十里一台”的说法,“台”的规模一般比较大,用夯土打上来的土堆是“将”,它既有路标的作用,又有烽火台和瞭望台的作用,用来传递信息。
站在村南向北望去,三条深沟一目了然,这是西北庄的一个显著地形特点,也彰显了峨嵋台地的天然风貌。
三条深沟都有名字,自西向东分别是西爻、东爻和窑顶,水从沟中间就下来了。
历史上,村民依沟打窑,临沟而住,因而留下了许多窑洞。据统计,全村至少还有几百眼,现在只有十来家在住。
调研组建议,可以考虑把这些废弃窑洞利用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吸引城里人避暑休闲搞采摘。据说此前一名企业家曾在这里包地栽油桃,当时就计划开发窑洞,但没有实现。
村南是丘陵地带,没有打下深井,都是旱地,栽下的树总会死掉;村北能浇上水,基本上处在峨嵋台地顶部,多亩经济林都在那里。
让人感慨的是,直到现在,西北庄的人畜吃水还主要依靠天上的雨水,家家户户打有水窖。虽然通上了自来水,但水源是村里的深井——天旱的时候,水窖没水,自来水能解决暂时的吃水问题。
目前,全村还有9眼深井,主要用来浇经济林,水质不太好,临时喝一喝还行。村北地的灌溉用水基本上够用了,村南0多亩地,没有深井,浇不上。
按说村里的地挺多,平均下来每人都有五六亩。但不少地因为浇不上都没有收成,用不上。村民认为,要想用上这些地,只有在村南打深井。
这么多年,深井水位已明显下降,原来水泵放在多米深的位置,现在得放在多米深的位置,水位下降了三四十米。
村子北高南低,高差超过米。排水顺着地势自然就流走了,没有专门的排水渠道,也没有明渠。
邵卫峰是西北庄的“苹果大王”,40多年前,他从陕西果树研究所就把矮化苹果树引进了过来。
村里海拔米左右,苹果口感好,虽说不是优生区,但品质也不差。尤其是早熟的嘎纳更好,果个大,甜度高。甜度高的原因是这里的昼夜温差大,生长天数长。
如今,果树树龄偏大,结下的果子质量也没有以前好了。品种还是以红富士、嘎纳、红星等老品种为主,亟待更新。
另外,苹果地浇地还是大水漫灌,比喷灌要浪费水。在邵卫峰看来,下一步,节水灌溉是趋势,大水漫灌用水量大,并不见得效果好。喷灌浇得次数多一些,水均衡,省水,对土壤质量也好。
西北庄的林果产业丰富,有冬枣、樱桃、油桃、乳瓜,等等,什么挣钱村民就种什么,但都不成规模。
当年,西北庄的教育在上郭乡小有名气,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比较多。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走出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
如今的西北庄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留守在村里的老人想法大多是“上了年纪了,凑活把果树管一管就行了”。因为年轻人少,村里似乎少了一些活力。
村里今年计划到邵村观摩一下樱桃产业,因为外省的品种并不适合这里的土质,近在咫尺的“邵村经验”完全可以拿来落实。
邵村的樱桃品种布鲁克斯,解决了裂果问题,一亩樱桃能挣10万元左右。有一户村民已经在本村开始种植布鲁克斯樱桃了。
年,村里实施了冬枣棉被钢架棚改造项目,并将其进行了承包,年收入4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邵志敏介绍,今年谋划了一个冷库提升改造项目,将小黑筐改成大铁桶。
用小筐比较费工,在苹果采收旺季,找工人很难。大铁桶就比较省事了,一个桶能盛放多斤,下果效率大大提高,摘下的果放进大铁桶不需要再倒腾直接就能进冷库。等到农闲的时候,再从大铁桶里慢慢往筐里装,打了个时间差,能节省不少劳动力,应对农忙缺劳力的状况。这项改造工程完成后,预计每年会有5万元集体收入。
无论是饮用水还是灌溉水,西北庄人对于引黄水的渴盼似乎更强烈一些。
哪怕浇地用不上引黄水,村民都希望最起码看吃水能不能用上引黄水。听说银龙水务的管网已经接到了北陈村,离西北庄只有几里路。村里地底下的管网都好着呢,只要水能过来,就能往上面接。而北赵引黄水也已经通到了临近的邵村,解决水的问题,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西北庄的调研之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水能兴业,水能富民。写好水文章,就能做好民生题、走稳发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