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县古塔灵影
2022/9/12 来源:不详原创刘玉栋
山西绛县古塔灵影
刘玉栋
博大精深塔文化,悠悠千载冠中华。“塔”是一种高耸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我国是一个具有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遗存下许多古塔。其平面以方形、8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其类型有楼阁式、密檐塔、喇嘛塔、金钢宝座塔、墓塔。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山西应县木塔、革命圣地延安宝塔、西安大雁塔、河南郑州市“二七大罢工”纪念塔。山西省是我国公认的地上文物宝库,现存的古塔数量多达余座,北起杀虎古塞,南到风陵渡口,历代各类名塔耸然屹立,各显风流。应县木塔构筑绝伦名冠世界称雄、五台白塔宝瓶横空彰显佛国神圣、广胜寺塔通体琉璃峰巅溢彩飞虹、浑源寺塔凤凰展翅可测四时风向、太原双塔联袂凌霄堪称龙城象征、莺莺砖塔蛙声回旋传递圣洁爱情……所有这些古塔,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标榜着古代的艺术辉煌,印证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张扬着独特的建筑特色,成为珍贵的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绛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建有不少式样繁多、造型秀美的古塔。东华山混元塔在绛县旅游胜地山西省东华山森林公园的中心地带华山顶上,有一座完全用石头修建起的著名道教宫观华山庙。在此庙最高处,建有一座用纯石构筑的石塔,名曰混元塔。当地人亦称混元楼、老君塔、老妖楼。此塔造型奇特,雄伟壮观,傲刺苍穹,顶天立地。站在县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这座高高的石塔。为此,绛县人都把它当做家乡的象征,在出版介绍绛县的书籍封面、宣传画册、广告版面时,总在把此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在外工作人员作风朋友介绍家乡时,也总是对东华山、华岳庙以及混元塔极尽赞美之能事。关于东华山、华岳庙以及混元塔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太上老君是天庭一位练丹神仙,主要负责为玉皇大帝和西王母炼制吞服后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奉玉皇大帝之命,用金刚箍将孙悟空套住,放在练丹炉里,想把孙悟空炼七七四十九天,把他的身躯炼成仙丹。但孙悟空神通广大,忍住了炉火的烧炼,到48天上,太上老君打开炼丹炉,孙悟空乘机从炼丹炉里跳出来,推倒了炼丹炉,又把炼好的仙丹全部吃掉。玉皇大帝对太上老君的失职非常不满,责令他到人间继续炼丹。太上老君下凡后,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看到东华山、地势险峻,炼丹所用的资源丰富,使在这里安家扎寨,用西岳华山上沉香劈山救母时飞溅到东华山上的碎石砌筑起巨大的炼丹炉,又在当地采集下太上老君是天庭一位练丹神仙,主要负责为玉皇大帝所需的朱砂、汞、铜等原料,用当地山上的树木当此柴禾,专心致志地练起丹来。把练好的仙丹供奉给玉皇大帝和西王母,对方很是满意,便让他重返天庭。太上老君和居住的地方就存留了下来。后来,太上老君因传道有功,被玉皇大帝封为混元皇帝。由于炼丹炉很高,像座石塔,后人便改称这座炼丹炉为混元塔。那么,东华山混元塔究竟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建造的?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而确切的文字记载。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察,询问张上村部分干部群众,根据当地道教和塔的发展历史,做一些推断。魏晋时期,即是佛教的发展期,也是道教的成长期和定型期。而东师华山是一处名山,道教和佛教都会竞相占领这块阵地,建立寺院。为此,东华山华岳庙的成建时间可能与山下的佛教寺院太阴寺为同一时代,即北魏时期。建立庙时间可能在公元年前后。混元塔就是作为庙里的重点设施建造起来的。东华山浑元塔
因为,在建庙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建造这座混元塔。其一是标榜道教圣地。华山庙郭座落在绛县县城中心制高点东华山的顶峰之上,在此山建造一座为纪念道教代表人物太上老君的混元塔,就等于把道教和太上老君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二是弘扬道教精神。此和周围的山体浑然一体。充分彰显了道教“法道自然”“亲近山水”“天人合一”的道义。其三是扩大了华山庙的知名度,借名山名塔庙扬为名。如今,在华山庙里,珍藏阗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二年对华山庙的重修碑记,字里行间的有庙、塔同建的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笔者应邀参加东华山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工作,产,多次朝拜过华山庙,每次都要仔细瞻仰。浑元塔座落在庙宇的最南面。塔基扎在山顶上最大最高的山石平台之上,塔体完全用不规则的条块石或方块石采用石灰为粘合剂大砌就。整体形状为圆锥形,其下半部为圆筒形,从六米多高的地方箍有一个用片石砌就的缠腰,然后塔体开始向内收分,呈锥形一直收缩到顶,期间间有两个缠腰。在塔体上设置这三个缠腰可能有两个用途,一是将石塔分层,使其外形美观,二是可以增加塔体搞震能力。塔底部直径8.24米,周长28米,塔高约18米,塔墙厚0.9米,在塔身西侧,离地二米多高外,开有一个二米高的券门,此券门以上二米高处,又开有一个券门,此券以上二米高处,又开有一个二米高的券门,形成了一个以石为灵魂的生命体。笔者专门请教有关人士,建造这座石塔,需用各种石材达多立方。塔身的高度、直径、墙体,尤其是塔体上部的收分、封顶,都经过科学和设计和精确的计算,使塔体非常紧固,历经1年风雨而岿然不动。此塔除了作为东华山的标志之外,还有无其它功能和用途?笔者询问当地的知情老者。他们介绍说:原来,此塔内设三层,从塔身西侧下面的石台阶上,可以进入券门,与券门平行处,安装有木楼板,此楼板等于塔的第二层,分别设有下底层和上三层的楼梯。两个券门上均装有木门。抗日战争前,塔上还驻守的道士,站在塔中二、三层楼上,通过券门,可随时观望山下和庙周围的动静。自从建起这座塔,它就成了民众的保护神,一遇兵荒马乱,周围的老百姓就会携老扶幼,到这里避难。年,国民党统治下的绛县灾难深重,民不聊生,在第一任绛县县委书记曹金海的组织发动下,组建起绛县红军游击队。以此处为根据地,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对这支红色武装极为惊恐,从外地调来大量军队围剿,企图把这支红色武装扼杀在摇篮之中,曹金海临危不惧,率领战士奋力反击,终因寡不抵众而失败。曹金海没有气馁,在条东地委领导下,在闻喜、夏县的中条山里,建立起晋南游击队。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终于迎来全国的解放。这些年,笔者经常下乡,一出县城往东而行,总会情不自禁地往东华山远眺,仰望浑元塔那挺拔伟岸的躯体,总是触景生情,深切地感到天是那么浩茫,地是那么沉实,岁月是那么恒久,而人的生命,是那么富有意义。总能从他们身上领悟到一种东西。只要每个人都像浑元塔那样坚韧不拔、奋发向上,就会在事业和征途上无往而不胜,就会便自己的人生放射而绚丽的光华。睢村奎光阁睢村是卫庄镇的一个行政村。远古时期地,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元末明初,因战乱村里人烟稀少,几近荒芜。一个名叫李肖嗣的人由太平县(今襄汾县)西移居于此,到明末清初,李姓家族人丁兴旺,家业殷实,人才济济,繁衍成一个比较大的村庄,便根据村西面沟里清泉流淌,芦苇遍布,百鸟啾啁的自然景色,取《诗经·国风·周南·关睢》一诗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诗意,谐祖藉西村之音改村名为睢村。创建奎光阁的历史背景大致是这样的。村里李姓家族中,有一个叫李暄的人,勤奋好学,清康熙丁卯(年)科举人。从现存于该村李氏祠堂的墓志铭清楚地记载着其主要职务,先任大同府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儒学学正,后官至奉直大夫,大同应州知州。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重视教育,追求功名,蔚然成风。各地竞相建设文昌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生日时,朝廷官员和各地民众纷纷前往庙宇祭祀。睢村奎光阁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比李瑄中举做官时间迟14年,笔者从当时社会风气和李瑄为奎光阁题字这一事实分析,可能是李瑄中举为官后,为李家光宗耀祖,为了显示这一荣耀,使李家今后多出人才,创建起这座奎光阁。创建奎光阁时,村人巧妙地运用古代风水理论,借用附近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重教崇文环境,奎光阁建在村庄的东南方的一座高丘之上,以塔为型,占据中间地位,喻意为笔。塔的西北方沟底里有一个天然泉眼,聚水为池,此池旱不干涸,涝不漫溢,池内清波涟漪,池旁杨柳成荫。村里人称其为天池,将其喻意为砚。塔的西面旁边有座桥,此桥为单眼石拱桥,架在村东南北走向的深沟之上,是出村的主要通道的重要连接物,桥面上设有内弧形石栏杆,将其喻意为笔架。塔的西南方向有座龙王庙,庙里有一座很高的钟楼,恰似一墨锭,喻意为墨。塔的正南面和正东面均为平坦的农田,像是铺在天地之间的纸张,能用如椽大笔,能在上面做就经天纬地的锦绣文章。睢村奎光阁
这座奎光阁,确实给睢村带来了文运。4年后,李姓又一青年英才李英达就在府试中脱颖而出,高中举人,外出为官。清光绪《绛县志》人物篇载:“李英达,睢村人,少颖悟,读书能数行下,恪遵父教,举动不苟,比长益力,学有文名,中康熙乙酉()举人,任镇原令,镇原地处边郡,俗悍民刁,命盗案极多,颖达多方整顿,案牍渐少,又为之编里甲、平徭役,镇原人感之为建坊立碑,以志其德。英达长于文,乡墨为海内传诵,所著文稿颇有行世,时其族李瑄笃学历行,由丁卯举人官应州学正,亦掺尚廉介,勤于造士云。”另外李氏祠堂现存古神道碑一通:上书:“诰授文林郎原任陕西平凉府镇原县知县兼摄宁州知州,丙子科陕西乡试同考试官,前本省乙酉科进士。成碑时间为康熙丙戊。立碑人为友筠等。”清楚地记载了李英达的任职情况。从此,这个原本在社会上并没有太大名气的睢村因耕读传家、代有人才而名扬四方。笔者查阅近年该村李氏家谱,除李瑄、李英达之外,还有李廷薰、李肯堂、李发林、李培森、李景暄、李帝生等有功名的40多人,外出为官的十多人。建国后,该村政通人和,文运更加昌盛,又出了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均在外工作。如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的李育斌,曾任上海交通银行总行稽核长,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获学士学位的李俊敏,现任山西省黎城县县委书记、李兆贵任湖北宜城县人武部政委等。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这个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高,很快出现了李宪宗、李汉武、李效勇等一批率先致富的能人,带动全村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特别是该村积淀了数百年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下来,上世纪80年代,村里牵头,村民集资,在奎光阁东面建起崭新的学校,为全村子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之后村里又建起万册图书室,30多个家庭建起家庭图书室,绝大部分家里都设有书柜。劳动之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书海里畅游,尽情获得知识和信息。就连儿女的婚事都有浓浓的文化色彩,男方要专门制作一套书柜,女方陪嫁,必须陪送价值几千元的书籍。这个重视文化的罕见习俗曾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重点报道过,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典范,许多外地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多年间,奎光阁傲然几次屹立于睢村的东南,给睢村乃至周围村庄的人们告喻着重教崇文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一方黎民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领地,为当地民众带来恒久的追求与希冀,成为睢村的标志,成为睢村人离不开的魂,成为珍贵的文物古迹。由于年代久远,奎光阁渐渐失去了它昔日的丰采。根基一旁的土层被挖,塔体多处角塌砖裂。它象一位老态龙钟的老人,期盼着新生。这一天终于来了,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由村干部牵头,成立起由村干部、离退休老干部、村民代表参与的修复委员会,动员村民,很快集资1.8万元,请专业工程队施工,将奎光阁修复一新。得知这一消息,笔者专程来到睢村,一睹古老奎光阁的新风采。奎光阁座落于睢村东南方进村道路北侧。坐北面南,为7层6角砖塔,高约16米。第1层为石砌基座,10米见方,根基深埋多少无法知晓。基座正面高设一垂带式台阶,台阶两侧和基座四周设有汉白玉栏杆,烘托出塔的圣洁。基座台阶两侧石墙上各嵌一块捐资碑,东面的捐资碑是为一个人立的,石碑上面的大字是“关爱故里、重文兴村”,捐款人民币一万元整。石碑下面刻着捐款人的生平事迹:“李俊敏同志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任晋东南地区财政局科员、科长、副局长,屯留县县长,现任中共黎城县县委书记。”西面的捐资碑上刻有几十个位捐资人的名字和所捐款额,多则千、千,少则元。碑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其内容是:“你捐点我捐点修复文物,老维护少维护关爱此楼。”语言朴实地象白话,但可以反映睢村人的众志成城、修复古迹的心态和过程。基座的背面石砌墙体上嵌着一块石碑。上刻修复奎光楼记,碑文是:“奎光楼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年),喻意为笔,旁有砚台(天池),笔架(石桥),为补村风脉,开启文运,自建后天宝地灵,人才辈出,历经余年,风雨侵蚀,战争动乱,人为破坏,楼基松动,楼身开裂,岌岌可危。此楼造型别致,系我村珍贵文物和村标。为拯救文物,免其毁于一旦,人村有识之士慷慨捐资,予以修复,旨在垂示后人,继往开来,崇文重教,强村富民,为振兴中华而建功立业。撰文:李川文,书丹:李述,睢村奎光楼修复委员会,二00二年四月五日。”基座西面石砌墙体上也嵌有一块石碑,上刻“睢村古代建筑示意图”,此图是根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而复原的解放前后全村的主要古建筑分布情况,线条清晰,标图明显,笔者仔细观看,除奎光阁外,该村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南、北、东西方各设有城门。村里村外计有龙王庙、财神庙、火神庙、后土祠、关爷庙、玉皇殿、舞楼等庙宇,仅李家祠堂就有3座。显示着该村敬神治民的古代文明程度。塔的第二层正面开辟一个券洞式神阁,阁上嵌有一块石匾,上款为“康熙四十九年”正中阴刻“奎光阁”三个大字,落款为:“李暄”,即前面介绍过的清康熙年间举人。券洞里面设一神龛,神龛上竖立着一块碑形石刻奎星线条式神像。魁星,又称奎星。宄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吊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神阁里的石刻奎神,像面部生动丰满,雍容慈颜,充满智慧,衣着灵动飘然,神灵活现,象是刚刚从天庭上下临凡间,其右手高举着一柄斗笔,象随时欲点一方学子荣登皇榜。神龛前面置放着一尊硕大的石香炉,里面的香灰已经溢出炉外,中间还有半截未完全烧尽的柱香,墙壁上挂着几副还愿者敬悬的大红锦旗。证明来这里祭祀奎星神的大有人在。从第3层开始,每层均有现在房屋的3米多高,层与层间的收分很大,塔体上均设有券门,交接处有仿椽檐砖雕,很是精细,最顶上竖立着一个圆形宝刹。纵观此塔,根基异常稳固,塔体浑厚饱满,凝重自然,含蓄逼真,宛若一枝毛笔直剌苍穹,在云天上忠诚地记录自身的历史,记录着睢村人的业绩,记录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南樊文昌塔南樊镇位绛县的北面,与曲沃县毗邻,地处绛县的北大门,是绛县四大名镇之一。此镇人口密集、人才辈出,街市繁华,商业繁荣,素有“绛县虽然不出名,南樊赛过北京城”之美誉。其实,明末清初时,绛县设4乡28里,南樊只是4乡史村里的一个普通村庄。直到明中叶以后,这里才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方重镇。说起南樊的兴旺发达,至今,当地民众都说是镇南的那座文昌塔带来的好运。南樊镇原名荆姚村,由于地处晋南通往晋东南的交通要道,许多客商在此设摊摆点,从事贸易,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市,名曰荆姚集。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南樊镇。由西堡、中堡、柴堡三个自然城堡组成。镇里富商巨贾们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但美中不足的是教育事业不甚发达,其子弟们很少有功成名就的。古时候的人都很迷信,为了后代学有所长,脱颖而出,镇上的人们便虔诚地祭拜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当时,镇东面的柴堡建有一座庙,每年科教前夕,镇上的周围村庄的民众不约而同地到镇东柴堡的文昌庙里去祭拜。由于庙是柴堡村修建的,就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柴堡人有优先权,就是柴堡人祭拜完之后,才让其它村庄的人祭拜。南樊镇西堡村的贾氏家族是个亦商亦文的书香门弟。自清顺治年间起,商运亨通,文星高照,人才辈出,先后有贾芳、贾景琦、贾连荣、贾景山、贾凝端等一批人才,分别外出为官,担任詹事府主薄、知府、兵部员外郞、布政司经历等职。为此,该家族对文昌帝君视若神明,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备上东丰厚的祭品前前往镇东的文昌庙里祭拜。由于祭拜的人太多,总要等到下午才能如愿。清嘉庆初年的一个春天,担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运同的贾宗洛,照例到柴堡文昌庙祭拜,因他还有急事,想提前一些,柴堡人就是不给他这个面子,还出言不逊:“这是我们柴堡的文昌庙,你没有资格抢在我们剪头,有本事你们也建造一座文昌庙好了。”一席话呛的贾宗洛无言以对。为了置这口气,贾宗洛就开始暗中准备起来。贾宗洛的祖父叫贾凝端,才华出众,年轻时考取功名,进京任职,官至四品,任詹事府主簿,主管皇室里的文书案牍。其父贾锺琳任湖州荆州知州署安陆府知府。在贾宗洛很小的时候,祖父贾凝端和父亲贾锺琳相继去世,是祖继母李氏守节把他抚养教育成人,考中功名,外出作官,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运同。清嘉庆八年(),祖母去世后,贾宗洛将祖母的事迹逐级呈报朝廷,嘉庆帝对李氏的事迹大加褒奖,特下圣旨旌表,拨付专款,从山东和南方调来一批能工巧匠,用一年多时间,在南樊镇南北大街上建起一座纯石雕节孝牌坊。紧接着,贾宗洛又拿出所有积蓄,让为祖母修建节孝牌坊的工匠们承揽文昌宫的施工,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努力,在镇南建造起比柴堡文昌庙又大又好的文昌宫。此宫占地六亩左右,坐北面南,红墙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大门上面悬挂着巨幅牌匾,上书“文昌宫”三个鎏金大字。宫院里非常宽阔,东西两侧各建有六间廊房,院正北竖有一座献殿,献殿后面建有一座文昌殿。此殿面阔五间,高大雄伟,殿内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孔子塑像。大殿后面有高台上,建有一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砖塔,因建在文昌宫里,于是,把此塔称为文昌塔。此塔建起后,一下子把柴堡的文昌庙比了下去。周围村庄的民众和学子们都到镇南的文昌宫里祭拜文昌和孔夫子。说来也怪,从此建起文昌宫后,南樊镇的人才趉出越多,贾家更是后继有人。渐渐地,这座文昌宫成了当地的一个名胜和学子们心中的一块圣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南樊镇,在文昌宫里放了一把大火,把宫内的建筑烧成一片废墟。唯有这座文昌塔,因通体为砖石结构,幸免于难。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古塔仍巍然屹立于南樊镇南,方圆数十里都看得清清楚楚,成了南樊镇的标志性建筑。南樊文昌塔
文昌塔座落在镇政府北面,南北大街东侧文昌宫的遗址上,塔基为条石砌就,如此高的塔,其塔基必将非常大,非常坚固。当地民众口传,塔下埋有镇塔之宝。究竟有没有?现在的人谁也不敢定论。笔者站在塔下观察,此塔体为八角型,层间有突出的砖缠腰,形成密檐,每层塔体上均设有两个券门和圆洞,无论站在哪面看,此塔每层都有券门和圆洞。塔基周长22米,塔体层高3.6米,整体塔高30米左右。塔身由粗到细,收分自然,线条流畅,耸峨伟岸,仍像一位洒脱秀逸的儒士。笔者登上石阶,走进塔身底层的券门,进入塔内。塔墙体为大号青砖砌就,厚达1.2米。沿塔墙一侧的台阶,攀上二层观察。地面为青砖铺就。往上几层,全是木制楼阁。顺着楼梯,可以一直登上塔体的最高层。可惜,每层的楼梯的地板都被拆掉,使人无法领略登上塔顶之情趣。但站在二层往上看,能看到每一层密如蜘网的横梁。这些横梁非常粗壮,两端分别嵌进塔体。由于塔体上的券门和圆洞通风透气,所有木料没有一点腐朽,如同新材。厚实的塔体加之塔内各层木料的有力支撑和巧妙连接,使此塔浑然一体,坚固无比。笔者在塔身的西面,看到一层、四层、五层塔身上,分别有几处一米见方的毁痕,就像肤体若玉的伟男被人恣意重创的伤疤。向导介绍说:“年夏天,盘踞在十多里之外的曲沃县北董村的日寇远远看见这座高塔,害怕塔里驻有地方武装,便用大炮对着此塔一连打了几炮,妄想把它摧毁,不料想此塔非常坚固,岿然屹立。”如今,这座文昌塔已有二百多年高龄了,但它还是那么坚固,那么伟岸,永远承载着历史的风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伴随着古绛人民走向辉煌的明天!盖家沟魁星塔古绛镇城北行政村盖家沟自然村南,岿然屹立着一座直剌蓝天的魁星塔。几百年来,它承载着盖家沟村民追求和向往,陪伴着全村人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昌盛。盖家沟盖姓的生存发展有着近年的漫长历史。相传明朝年间,有位盖姓人士世居直隶(今北京市),在朝为官,守正廉明,后遭奸臣陷害,被皇帝降罪,其九个儿子在正直人士帮助下,分别避祸于山东、河北、东北一带,其中排行第八的盖小八辗转山西,在距绛县县城东北五公里的南乔野村落脚,隐姓埋名,开垦荒地,结婚生子,定居下来。为保家园平安,曾修筑盖家城(环村土城墙),现仍存东墙、北墙遗址。数代后,盖姓子孙繁衍增多,为生存与发展,五世满公在南乔野村东义沟边(古称逆沟,清乾隆年间更改为义沟,下同)西侧挖掘数座土窑洞而居,利用沟里丰富的资源,从事渔猎、种植芦苇、编织苇席,在沟上无人问津的荒野里垦荒种粮,被当地人称之为东乔野村。明嘉靖年间,盖姓所掘土窑容纳不下迅速增长的家户和人口,便在义沟西面高埠上建造起几十座房屋,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几户建筑起质量较高的东院、西院、数座石条筑基、青砖垒墙、雕梁画栋、高大宽绰的四合大院,因该村为清一色盖姓后裔,便将村庄命名为盖家沟村。崇祯十一年(),万历二十六年()贡士、官至保德教谕、河南省某县知县的盖大卿致仕返回故里,倾其所有,为盖家沟村构筑起高约12米、周长约米的城墙,把全村房屋圈在其内,在西城门上嵌“藩垣巩固”石匾。同时,在村南建造起一座魁星楼,为家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磅礴气势。盖姓家族原本是官宦之家,深知文化知识重要性,坚持耕读传家的家风,先在居住的土窑洞开设私塾;建造起新村后,在三户祠堂开设私塾,相继培养出盖大卿、盖朴素、盖文輝、盖仁麟、盖绅邦、盖名贤等二十多位进士、贡士、生员、知县、教谕,一跃成了当地声名显赫的文化望族。清道光十八年()年。十四世盖仁麟,字寿山,号以德。清道光甲午科举人,戊子科明经进士,放弃外出做官的机会,甘当私塾先生,广收本族和周边子弟就读,培养出数十名人才,在当地传为佳话。其37位后裔和学生为其立“戊子科明经进士寿山盖夫子教泽碑”,现珍存于县博物馆。盖家沟魁星塔
魁星楼位于村东南沟边,高4层13米,为六角砖塔,坐东南、面西北,砖石结构,楼身每层筑有缠腰,缠腰高5层砖,突出楼身若干,环周镶两层菱形砖砌花纹。顶盖为六角攒尖型,中竖宝刹,顶盖六角挑檐下挂有风铃。此阁一层二层均为实心,三层正面开券门,上部镶“文昌阁”石匾,四层正面开券门,上部镶“魁星阁”石匾。此楼挺拔秀丽,高耸入云,为当地一大盛景。上世纪五十年代曾遭雷击,楼身局部有损。年4月,本村由盖文章、盖怀忠、孟令柱等人发起,动员51名村民捐款元,对该塔进行修葺,使之焕然一新。近年来,修葺一新的魁星楼给盖家沟村注入生机勃勃的力量,带来好运,几十名子弟成为博士、科学家、教师、工程师、画家等,在外为国效力;80%的村民相继离土离乡,在外从事工商业,做得风生水起;县上多家企业也在把企业建在此地,创造关无尽的财富。作者简介
刘玉栋,山西省绛县退休干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绛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绛山》杂志主编。从事地方新闻写作30余年,发表各类新闻稿件余篇、文学作品余篇,著有长篇小说《古绛春秋》、《晋文公》、《探花府》、《河东大盐商》等多部,两次获运城市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来源:三只眼传媒
编辑:卢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