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86岁老人住千年窑洞,守着一块石碑,
2024/12/18 来源:不详如何攻克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701670.html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至今。这一点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文物中就可见一斑,从中我们能领略到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我们努力寻找被遗忘的历史片段,希望还原真实的民族历史。
你知道吗,很多历史就藏在某个角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等着人们去发现呢。
一位老人和一块残碑,是怎么发现了五千年的秘密的?
在一个古老的村落里,有一位老人,他在一个千年窑洞里守护着一块同样历经千年的石碑。老人守着石碑,时间悄然流逝,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
故事发生在山西省绛县古绛镇的尧寓村,村子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极佳。村里有很多窑洞,这些窑洞历史悠久,短的有几十年,长的甚至有上千年。
尧寓村,《说文解字》中说“寓,寄也”,也就是说尧和这个地方关系不一般。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和物品,也担得起“长寿村”这个称号。
比如村子城楼门上镶嵌着的一块石刻匾额,上面写着“陶唐遗风”四个大字,这是清乾隆七年三月初三立的,长厘米,高58厘米,已经成为尧寓村的一道风景线。
除了石刻匾额外,尧寓村还有块石碑,曾被人忽视。村里老人多,口口相传着村子的来历,但对上古尧王时期的具体史实,了解并不多,所以石碑就没那么受重视了。
在六七十年代,村里大部分石碑就已被损毁,现在剩下的石碑中,有一块刻着“唐尧寓处”。
这块石碑最开始在尧寓村的帝尧神庙里,后来庙塌了,它就被埋起来了。
人们清理完现场,把石碑取出来,发现左下角破了,边缘也有划痕。
石碑失而复得,当时人们却不知道它的价值,只把它放在村里的学校里。
直到年,这块石碑的故事才出现转折。
年8月,一个人去尧寓村走亲戚,在村里看到了一块石碑。他说这碑很有历史价值,要保护好。
原临汾市襄汾县博物馆馆长李学文曾叮嘱人们保护石碑,因为他认为该石碑对尧帝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临时有事,李学文在尧寓村待了几个小时就走了。
专家虽然离开了,但他的话深深地刻在了张春荣的心里。后来,村委会决定让张春荣保护石碑。
现在,这块古老的石碑终于有了一个家,它被张春荣爷爷安置在了他的窑洞内,受到了妥善的保护。
窑洞,名字听起来就让人仿佛能听到历史的风声和黄沙的呼啸。现在的城市都是高楼大厦,窑洞就像是被时间遗忘的遗迹,只适合作为古迹,而不是居住的地方。
现在,虽然尧寓村到处都是窑洞,但真正住在窑洞里的人家已经不多了。张春荣爷爷是少数还住在窑洞里的人之一,他已经86岁了。
张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尧寓村人,打小就住在祖传窑洞,这窑洞传了好几辈,年头不短了。
张春荣家的窑洞历史悠久,但保存得非常好,让人难以相信它已经这么“老”了。按理说,普通窑洞的寿命不可能超过千年,但张春荣家的窑洞能历经数代而不衰,全靠他们家族每一代人的精心呵护和定期修缮。
如今,张春荣的子女们都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他们也想接老两口去城里享福,但张春荣不想去,孩子们也只好作罢。
张爷爷认为窑洞是他的根,他肩负着守护那块珍贵石碑的责任。
自从“唐尧寓处”碑来到张春荣爷爷的窑洞,他就一直当宝贝一样供着。
刚开始的时候,他和老伴一起守着石碑,每天都要把石碑擦得干干净净,一点污渍都不能有。
几年间,老张和老伴一起悉心照料石碑,后来,他的老伴离开了人世,此后便只剩老张一人默默守护着。
他年逾八旬,每天起床后的习惯动作是擦拭石碑。
张春荣爷爷老伴去世了,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事业,不能常回来。他经常对着石碑说话,和它分享自己的故事,讲述窑洞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了解石碑,并向访客讲解它的历史,张春荣爷爷专门翻查古籍,试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有关这个“老伙伴”的信息。
每次有客人来,张春荣就会给他们讲石碑的故事和唐尧的传说,讲得绘声绘色。
张春荣爷爷年事渐高,开始担心石碑的命运。他希望有更多专家学者来研究石碑的历史,让它发挥真正的价值。
张春荣爷爷在这里守护石碑十年了,他就是开启千年历史大门的那把珍贵钥匙。
汉朝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绛县曾名为“翼城”,因为它是翼州的城池,也是尧的故乡,尧曾在这里居住。
尧王故里在哪?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虽然古籍有记载,但结果的真实性还得研究。
当“唐尧寓处”的石碑被发现,学界就展开了讨论,“尧王故里”似乎有了明确的指向。
我们来瞧瞧这块石碑,它是用青石砂石制成的,形状是半圆形,高90厘米,宽48厘米,厚10厘米。
主体中间刻着“唐尧寓处”,左侧偏上刻着“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即约公元年建。
石碑右侧刻着重刊的时间,是“康熙五十四年,由秀才出身、曾担任过县里次等贡生的王民仰出资重刊”。
专家学者们注意到了石碑上记载的创立日期。《帝王世纪》是皇甫谧所著,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整理五帝传说、讲述帝王世系和年代等相关事迹的史书。
后世两晋时期的史学家研究五帝时期历史时,大都以该书为主要参考依据。
据史学家研究,《帝王世纪》约成书于曹魏曹芳或西晋司马炎在位期间。
需要注意的是,石碑的创立时间与这两个时间节点相差都不到几十年,时间节点这么近,很难不让人相信尧寓村与尧王有关系。
石碑不仅讲述了一个故事,其本身或许也是一个故事,等待我们去研究。
我们得先把这些时间的碎片揉碎了、捻细了,才能理出头绪,才能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华夏千古一帝唐尧的传奇人生。
根据古籍记载,尧是帝喾的儿子,母亲是庆都,他号陶唐氏,因此也被称为唐尧。尧是五帝之一,他不仅才能出众,还贤明仁爱,深受百姓爱戴。他在16岁时就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一生都为百姓着想。
在尧当政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泛滥,庄稼歉收,猛兽经常出没伤人,百姓们连饭都吃不上,苦不堪言。而且,那时候不光天灾不断,各个部落之间也经常打仗,天下大乱。
尧帝执政70年,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刘彻说,尧帝是帝王典范、万世师表。
尧王的功绩值得探讨,他的出生地也存在很多争议和传说。
在远古时期,有个村子,三面环山,两面环沟,地形独特。这个村子就是尧寓村,村子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它所倚靠的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这三座大邱岭,以及村子周围的东、西两条沟渠。
在村子里有个传言,说有个孕妇怀了14个月才生下孩子。这孩子在娘胎里待得够长的,生下来比一般婴儿大多了。
村里的长辈们觉得这孩子以后肯定有大出息,所以在取名字上可没少花心思。因为村子靠着三个山岭,就给孩子取名“垚”。“垚”也是“尧”的繁体字。
尧王诞生之地在如今的尧寓村,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其中记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阿,指的是高大的丘陵。这些传说与古籍记载都指向了尧寓村。
此外,尧出生的时候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在尧寓村西边的沟崖下,有一个石缝,里面有一股泉水,声音清脆响亮,充满了生机。
据说,在尧王诞生之前,西沟没有水。但尧王一出生,泉水就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而且从来没有干涸过。
人们为了表达对尧王的敬爱,把这眼泉眼叫做“尧王泉”。这块石碑被发现后,很多专家学者都来尧寓村考察研究。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就从尧寓村说起。
经过考古学家的进一步调查,他们在尧寓村发现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如“古驿道碑”和“创寨记石碑”等,这些石碑为尧寓村是“尧王故里”这一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如今,这块石碑已从窑洞走出,被安放在博物馆中,宛如一位睿智的老者,默默注视着每一位前来求知的访客。
尧寓村的名号“尧王故都”叫得越来越响了。
为了弘扬尧帝文化,尧寓村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盛大的祭尧大典,纪念这位华夏始祖。
人们祭祀尧帝,在供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还有飞禽走兽,然后载歌载舞,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感激。
年7月,这种祭祀形式被正式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字是《尧的祭典》。
谁能想到,张春荣老人守护的那块破损石碑,竟然能揭开中华民族年的神秘面纱,这一发现太震撼了!
在恍惚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月夜的篝火旁,一个石匠正在细心地雕刻尧的名字,并把它立在了尧王的诞生之地。
星火虽微,然从未断绝,盖因一代代守护者的薪火相传。时间虽不可捉,然其必将为一切过往留下历史的痕迹。
窑洞和石碑历尽沧桑,需要守护者帮它们褪去尘埃,静候繁华重现。
专家称,尧王出生地在绛县的证据确凿,“唐尧寓处”石碑是有力证明
绛县尧寓村,尧王出生地之谜!
尧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领袖,被尊为五帝之一。他的出生和早年经历并没有被详细记载,但是根据历史传说,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尧帝在位期间,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他注重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改革措施,如推广牛耕和水利灌溉等,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他还重视道德教育,提倡节俭和勤劳,反对奢侈浪费和腐败行为。在政治上,尧帝实行了禅让制度,将皇位传给了有才能和品德的舜帝。这种制度的实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尧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领袖,他的政治和道德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