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上揭
2023/2/1 来源:不详5月5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
受疫情影响,本届“十大”的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并在全网直播。5月1日至5日,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进行了演示汇报,评委会通过评议和投票,选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对于这次评选活动形式的改变与创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这既体现了考古人与时俱进、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考古工作社会影响的不懈努力,又进一步实现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的初衷与追求。”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中国早期现代人可能源自本土
秦岭是中国南北自然与人文地理过渡地带、分界线,被誉为“中华龙脉”。深入开展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从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开始持续在秦岭地区的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研究。
疥疙洞遗址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万—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地层堆积基本连续,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性质明确,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境内距今10万—5万年间的关键考古资料。
在以往发现的有中国早期现代人化石的遗址中,包含文化遗物者极少,而疥疙洞遗址不仅出土了距今3万年左右的现代人化石,而且还发现大量用小石片制成的工具。专家介绍,这些发现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找回尘封的曾国历史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此次发掘填补了不见春秋中期曾侯的空白,为完善曾国世系及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在史书中,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是随国,而在湖北随州发现的都是曾侯墓地。此前,曾、随是同一国,还是两个国,在学界一直有争议。此次发掘的号墓是曾侯宝的夫人芈加之墓。墓中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清楚地表明: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而芈加又是曾侯夫人,所以可知,当时楚国称“曾”为“随”,说明曾随是一家,再一次印证了曾侯與墓铭文的记载。学术界“曾随之谜”的争论可以结束了。此前,曾侯是周文王之后还是周武王之后,在学界亦有分歧。此次在出土的编钟上发现了铭文“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等内容,说明曾侯应是文王之后,又解决了一个学术难题。
从年曾侯乙墓发掘开始,一系列考古发现,逐渐恢复着一个存在时间不短、却被历史“遗忘”的小国历史。包括此次发掘在内的数年努力,目前已确认了曾国13位带有私名的曾侯。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意义。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发现东汉疏勒城
石城子遗址位于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山前丘陵地带,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
参照文献记载,基本确定石城子遗址即为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统辖整个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公元75年,耿恭“以疏勒城旁有涧水可固”,引兵以拒匈奴。
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新疆自汉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东方文化价值观念的确立早于西方两三千年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陆续进行过几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早至年前、晚至西汉的5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尤其是大量玉器的发现,确定了东方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起源。
近几年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余件,加上以往发现的,总数超过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六千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专家还发现,小南山遗址出土的饰物中,软玉占半数以上,在玦、环、匕等重器中比例更高。显然,小南山人赋予软玉巨大的象征性意味,重玉轻珉的观念已经形成。人类世界的两大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西方黄金、东方玉器。前者形成于六千多年前,后者迟迟未有定论。小南山遗址玉器的发现,确立了东方比西方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早熟了两三千年之久。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史无前例的防盗措施
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唐吐蕃时期壁画墓。壁画墓在汉文化区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先例。暗格内发现了一只保存完好的鎏金王冠,既有冕旒,又刻有双龙,这都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唐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曾经拥有极高的统治地位,推测为唐吐蕃王室成员。由此也可以推知唐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考古领队仝涛说:“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历代王冠极少出土。墓葬内暗格的独特设置,可见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该墓葬的发现,对于探讨古代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
这个遗址已不是第一次入选“十大”了,持续数年的发掘让它不断有“石破天惊”的发现,成为近几年考古界的明星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城内面积逾万平方米,气势恢宏,是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区域政体中心。
本次入选的皇城台遗迹,发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石雕,刻有人物、神像、神兽之类图案。而它们超乎寻常的摆放方式,甚至倒置的状态,意味着什么,专家们还在继续研究讨论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大型夯土高台建筑基址、气势磅礴的石砌护墙、设计精巧的城防设施以及藏玉于石、杀戮祭祀等特殊迹象,以及石雕、陶鹰、卜骨、陶瓦、口簧、玉器等珍贵文物,不仅彰显了皇城台的核心地位,而且暗示着石峁城址在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的区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双重角色。
专家表示,连续九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极致辉煌。石峁遗址考古成果不断刷新着学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知高度。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中国古代城市方正对称的源头
平粮台城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经过6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可以确认该城址为正方形,城门对称分布;城内的“中轴线”布局、完备的排水系统亦被发掘并复原;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
专家介绍,该城址方正规整、中轴对称的特点,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陶水管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发现的双轮车辙距今至少4年,将我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年。
平粮台城址出土的一系列反映多元文化影响的高等级遗物,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间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我国水下遗产保护的缩影
“南海I号”沉船的发掘,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奇迹。它于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7年以空前的整体打捞方式出水,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进行室内考古发掘。
“南海I号”沉没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南海I号”上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南海I号”的发现及打捞发掘工作前后历经近30年,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冶铜“巨无霸”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经过两年的发掘研究,考古人员推断,该遗址夏商时期面积较大,应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发掘出土的种类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共同构成了冶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复原早期冶铜工业的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场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遗址的发掘,首次在中原地区揭示出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铜遗址,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一个重要空白。
专家介绍,该遗址的冶铜业主要是为产业终端——铸造业输送原料,而下游产业所生产的铜礼器和兵器等国之重器,应主要集中在国都及附近地点,从而充分表明了早期王朝国家对此种重要战略资源及其产业链的直接控制。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河西走廊上的玉料基地
旱峡玉矿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后山,西北距敦煌市约68千米。
遗址由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组成。这个玉矿使用近0年,最早为距今0—年,最晚至西汉早期。通过对房屋、工具、生活用品等遗迹的发掘研究,考古人员能基本勾勒出那0年间甘肃西部地区透闪石玉料开采、利用的景象。科学检测分析显示,山西下靳遗址墓地中的玉器玉料来自于旱峡玉矿,而徐州狮子山汉墓中的玉器,部分玉料也出自同在河西走廊的径保尔草场玉矿。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