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叶儿时的草帽辫
2023/5/2 来源:不详儿时的草帽辫山西省绛县王秀叶记得是一九六九年或一九七零年左右,县城的大街上开天辟地安上了路灯。我们这些“城中村”的孩子,当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提前享受了多少辈子人未曾见过的这新鲜的光亮,心里蛮有点城里人的自豪。夏日的傍晚,家里闷热得如蒸笼,吃过晚饭,我们住在临街巷里的几个小伙伴就会呼朋唤友跑出来乘凉。每人胳膊下都夹着一大把用湿毛巾裹起来的湿麦杆,来到街灯下站一圈,边说笑,边双手不停地编草帽辫。麦杆经过水的浸泡,软软的,白白的,在你的手里很听话地相互交叉,仿佛在跳一段欢快的麦杆舞。编上几圈后,我们还会很潇洒地挂在肩上,几个人常常在一起,有时还会比赛一下谁编得快呢!现在想想:那情、那景与现代作家吴伯箫写的延安军民种菜、纺线比赛的场景还有几份相似呢!端午节前后,麦子黄了,骄阳似火的麦田里很快就拉开了龙口夺食的阵营,天不亮,勤劳的人们就赶到了地里,趁着太阳没出来能多割几个来回。随着镰刀“嚓”“嚓“的响声,麦子在身后躺下。不几天,如山似的麦垛子挨个排列在场院里。大人们忙得腾不出手,会让我们这些女娃娃拿上剪刀和绳子,到场院去垛些麦杆回来,准备闲时编成草帽辫换钱,以贴家用。下午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我们便会相约在一起编草帽辫。编得多了,编技愈来愈熟练。除了上学,有时三五天即可完成一顶草帽辫。编上三五顶之后,我们会用木板先把草帽辫捋一下,让它平整些,然后在地上相间约两尺左右的距离,分别钉上稍大的钉子,把草帽辫绕着钉子一圈圈地盘起来(大概是多少圈记不清了),再用细绳从两头和中间绷紧,就能卖到收购站了。到收购站还要验个等级呢。县城收购站当时在现振兴大街老八队巷口那块,收购员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头,人很和蔼,我们称他伯伯。去的多了,慢慢也熟了起来,加上我们编技也不错,每次都会给个好等级。一手交货,一手拿钱,少则几角,多则上元,拿上钱,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走几步就想去摸摸,生怕辛苦换来的钱会跑了似的。从收购站出来,我们会兴致勃勃地商议一下买点什么好吃的。于是大家就在街边的小吃摊前徘徊着、犹豫着……什么都想吃,但又不能花钱太多。也许那时的孩子似乎懂事早一些?那炒得黄澄澄、油亮亮的凉粉,只要你看上一眼就会垂涎三尺的;那藏在瓦罐里的油茶、胡辣汤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着,也一直往你的鼻子里钻;还有那用扇子扇好的醪糟、酥黄酥黄的二合面饼子,似乎也在向你招手呢!吃上一盘炒凉粉,喝上一碗醪糟汤,美得很!仿佛这是世上最美的佳肴!回到家,如实地向妈妈汇报:卖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把剩下的钱交给妈妈,一句“我娃真懂事!会给家里挣钱了!”夸得心里甜滋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草帽已不多见。但每当看到收割机在麦田忙碌时,总会想起儿时的草帽辫!虽时隔几十年,但我还是想对那时孩子对家庭力所能及的一份小小的担当,点个大大的赞!也真诚地希望我们这些过来人多给孩子们讲讲妈妈或奶奶童年的故事,让他们慢慢地学会力所能及的担当!好吗?
作者简介
王秀叶,年出生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城内村,年参加工作,从教35年。喜欢文学欣赏、文学创作。
来源:三只眼传媒
编辑:卢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