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国博考古解码历史文明
2023/6/6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北宋绿釉鸱吻
百年转瞬,回望仍是芳华。百万年前的巨型骆驼和地铁车厢差不多高;从甘肃毛家坪出土春秋时期的子车铜戈,可以窥视中国古代第一“豪车”的一角;还有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出土的秦子镈(bó),钜鹿故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瓜棱式执壶,“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碗礁一号”等沉船出水的外销瓷器……“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近日开幕,余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一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严谨、执着、“择一业终一生”的精神值得传承与弘扬。展览将这些精彩的故事一一呈现,分“初期草创”“筚路蓝缕”“与时俱进”“时代新章”四部分,讲述国博主持或参与的约70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向观众呈现国博考古的丰硕成果。
观展·亮点
金远洞巨副驼骨架
看最大骆驼
金远洞巨副驼骨架
考古展上,展示人骨、普通的动物骨架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新疆乌什吐尔遗址出土的骨卜具也不能算稀罕,可是需要仰视的巨型骆驼骨架却绝对称得上独此一份——这只庞然大物是迄今所见地球历史上最大的骆驼。国博专家说,它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万年左右。
其实,金远洞巨副驼骨架是偶然被发现的。年,辽宁省大连市复州湾镇东南3公里,骆驼山石灰石采矿场,工人们在爆破开山时,常发现石头里有类似动物骨骼的化石标本。起初谁也没当回事儿,直到一位村民将一块化石送到大连自然博物馆,这处“化石窝”才得以重见天日,后被命名为金远洞遗址。巨颏虎、纳玛象、硕猕猴……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种类丰富的古生物纷纷重见天日。
国博也参与了这次考古工作,并主持了巨副驼研究,复原出该种全球唯一骨架,头高超3米,体形约1.5倍于双峰驼,大于北美几类大型骆驼。
如今,这处遗址的考古工作仍在继续。今年1月,科学家还在这处遗址找到了50万年前的猛兽化石——似野犬异豺的上颌骨化石。这是东亚地区首次发现明确无误的似野犬异豺化石。
青铜秦子镈
听礼乐文明
秦子镈
镈,一种青铜乐器,外形酷似钟。正在展出的这件乐器学名“秦子镈”,体高48.5厘米、通高66厘米。站定细看,青铜镈体上装饰着4条透雕扁蟠龙纹扉棱,舞面与镈身均饰曲体龙纹。钟钮为镂空龙纹桥形钮,与器身的两条扉棱相接,栩栩如生,飘逸灵动。
这件文物是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陪葬乐器坑中出土的。当时,一套钟镈重见天日,一共13件,是迄今唯一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秦子器。展览中的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镈,鼓部有“秦子作宝龢/钟……”26字铭文,故称之秦子镈。
专家说,这件文物规格较高,而且铭文中带有“秦子”,是推断墓主人身份的关键资料。而且,这套钟镈是考古发掘出土,其置放位置等信息与掩埋时十分接近,为研究春秋早期秦国礼乐制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厅里还有一件更古老的乐器——石磬,在山西省绛县西吴壁遗址出土,是商前期的遗存。专家说,磬多为石或玉制成,用木槌敲打奏乐,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商代石磬多见于中心都邑的大型墓葬中,在宫殿、祭祀区也有发现,使用者具有较高的等级。西吴壁遗址商时期聚落面积约70万平方米,是晋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商代遗址。这件石磬的发现,进一步说明该遗址具有较高等级,是一处区域中心聚落,统辖、管理着区域内其他矿冶遗址。
一壶双镜
窥宋代烟火气
北宋长命富贵镜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生活中的瓶瓶罐罐,手边用的镜子杯子,讲述着最有温度的历史。展厅里有一面河北省钜鹿故城出土的镜子,文物名略显土气,却自带萌点——北宋长命富贵镜。镜身呈正圆形,镜背素面无多余花纹饰物,接近镜边缘有一周弦纹,绕扁圆钮饰“长命富贵”四字。时光流转,铜镜已经没有鉴人的功效,但宋代人对生活给予的朴质且美好愿望打动着今天的观众。
还有一件委角弧边方形镜,也是河北省钜鹿故城出土。专家说,铜镜是宋代百姓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这款镜出现于唐代,宋代较为流行,是宋镜在形制方面灵活多样的例证之一,素面镜也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一种镜式。
青白瓷瓜棱式执壶,还是河北省钜鹿故城出土。这件文物直口长颈,瓜棱式椭圆形腹,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置曲柄。胎质细白,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每瓣瓜棱间饰刻划纹,在颈肩拼接处、腹中部拼接处也随形刻划数道线纹。因为制作精细规整,被推断为景德镇窑产品。
这座文物“产量”颇丰的城在北宋大观二年,被黄河水患淹没。最原汁原味的宋代生活被覆于泥沙之下八百余年。
碗碗盆盆
游“海上丝路”
清康熙四开光博古人物花卉图青花盖罐
清康熙渔家乐人物纹青花浅碗
清康熙五彩开光花卉博古图盘
南宋青白釉执壶
清康熙年间,一艘满载景德镇民窑瓷器的货船,在航行到福建省福州市平潭水域五洲群礁时,触礁沉没。直至21世纪初,数件华美精致的青花瓷器偶然被当地渔民用捕鱼网捞出,沉船才得以重见天日。年,经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队员的抢救性发掘,余件清代康熙景德镇瓷器被打捞上岸,多数为青花瓷器,兼有少量的青花釉里红、青花色釉、仿哥釉瓷和五彩器等,有碗、盘、杯、罐等容器,也有香炉、粉盒、器盖、笔筒等多种日用品,打捞出水的瓷器以瓷碗居多,这里也因此得名“碗礁一号”沉船遗址。
展柜里,满满当当的都是碗碗盆盆——渔家乐人物纹青花浅碗、五彩开光花卉博古图盘、青花盖罐、五彩瓷器……大部分都是纹饰精美,有些极具异域风格,即便是外行也能一眼判断出是外销产品。专家说,这些不起眼儿的文物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与中外文明的交流,是研究清前期瓷器海外贸易的重要实物资料。
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件青花浅碗,都值得仔细观赏。碗里一派生机勃勃——几笔线条勾勒出一对垂髫小儿在岸边嬉戏,旁边停泊一只渔船,渔夫悠闲地坐在船边,船头撑竿晾晒衣物,船尾挂一渔网。整幅画面,远山近岸,芦苇迎风招展,水面微波涟漪,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展厅里还专门陈列了两套水下考古所用的蛙人潜水服,配合投影在地面上的水波光效,带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水下考古的魅力。
观展·解码
一眼看尽考古百年史
国博考古史几乎就是一段中国百年考古史缩影。20世纪20年代起,现代考古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年,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迎来首次发掘。就在同一年,河北钜鹿故城的出土揭开了国博考古的序幕。
始于田野考古,后陆续开拓水下、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领域,国博的考古足迹逐渐遍布四方——主持山西垣曲古城东关、南关商城,河南渑池班村,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山西绛县周家庄、西吴壁,江苏泗洪韩井,陕西宝鸡吴山,河北康保兴隆等遗址田野考古;开展南海一号沉船遗址调查、平潭碗礁和大练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及全国沿海水下文物普查等水下考古;开拓河南洛阳汉魏故城、内蒙古赤峰古城址等区域的航空考古调查……
展览就是一堂中华考古课。余件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展示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呈现国博考古从陆、海、空不同维度立体式找寻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努力及成果。
“考古现场”搬进展厅
科技助力,“考古现场”搬进了展厅。除了看文物,展厅里还有不少能上手的项目。“中条吉金”展柜将实物与虚拟展示相结合,多角度呈现闻喜千金耙遗址、绛县西吴壁遗址的考古成果。
展柜里陈列着从遗址中出土的石锤、矿渣等,展柜玻璃则被设计成了一块电子触摸屏,展示了木炭窑模型、一件青铜器从冶铜到铸造的工序等内容。点击屏幕上的模块,观众就能“亲临”考古现场。
这两处遗址是考古工作者首次在中原地区发掘的采矿、冶铜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领域的空白,为认识夏商王朝控制、开发、利用中条山铜矿资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