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之谜晋侯燮为何改唐为晋

2024/12/16 来源:不详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39.net/pf/a_7534559.html

众所周知,山西省简称晋。为什么称晋?因为这里曾是周代诸侯国晋国所在地。那晋国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晋国最初并不叫晋国,而叫唐国。晋国的创始者,也就是唐国的第一代国君,就被称为唐叔虞。那么唐国什么时侯改为晋国的呢?谁改的呢?又为什么要改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很不容易。

先说唐国。早在商代,古唐国就存在于山西南部的夏墟一带。古唐国与商朝的关系十分好,商朝卜辞中就有关于唐国的文字,如“唐入十”、“唐来四十”等等,这是古唐国向商朝上贡的记录。周克商后,古唐国投降了周。《史记晋世家》载:“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也就是说,唐叔虞(姬虞)是周成王的弟弟,本名姬虞。周成王(姬诵)在位时,唐国叛乱,被大名鼎鼎的周公率兵诛灭。于是周成王就把弟弟姬虞封分到唐,所以姬虞就被称为唐叔虞。起初国土并不大,位置在黄河及汾河的东边,方圆百里。

那么唐国什么时候改为晋国的呢?《史记晋世家》载:“唐叔子燮,是为晋侯”。《竹书纪年》“康王”篇载:“九年,唐迁于晋,作宫室而美,王使人让之”。就是说,唐叔虞的儿子叫燮,称为晋侯。即,从燮开始,唐已改称晋了。具体时间应是周康王九年,从唐迁于晋开始。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儿子,名姬钊,与唐叔虞的儿子燮(姬燮)当属同一代人。按文字记载,燮在晋地新修了宫室,宫室十分华美,有可能超过了当时周礼的规定,但周康王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而是“让之”。这里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唐叔虞的儿子燮确实改唐为晋了,燮就是晋国第一代国君。自此,晋这个辉煌的国号一直延用六百多年,直到公元前年晋国三分为止。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最初的晋地在那里?晋是固有地名还是燮改国号后新命名的?燮为什么要改唐为晋呢?这样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历史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越是搞不清楚的我们就越是好奇。

第一种说法:晋地在今山西太原。其中又有三种说法。其一,晋祠说。普通大众认为,太原不是有大名鼎鼎的晋祠吗?晋祠不就是由唐叔虞祠演变而来的吗?可见最初的晋地应该就在太原。晋祠的确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也确实原名唐叔虞祠。后来唐叔虞被追封为晋王,晋祠因此也被称为晋王祠,简称晋祠。晋祠不仅是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的祠堂,而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价值。问题在于,晋与晋祠那个更早?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现存的建筑不在古籍所记载的位置,原建筑毁于何时,无从可考。一般来说,祠堂的出现应该晚于国家的出现。现在普遍认为,唐叔虞封地在今山西南部的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太原,建唐叔虞祠。

其二,晋阳说。太原人都知道,历史上山西曾发生过水灌晋阳的战事,而晋阳就是现在太原的古称。既然叫晋阳,应该就是晋地。实际上,当时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智氏胁迫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瑶围困晋阳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晋阳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人趁夜出城密会韩、魏,主要意思说,今日智氏可以引水灌晋阳,他日同样可以引绛水灌韩都平阳,引汾水灌魏都安邑。一番“唇亡齿寒”的剖析,正中魏、韩要害。于是三家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水灌晋阳确有其事,晋阳确实也属晋国,但要知道,太原是在晋平公十七年(前年)才归属晋国的。当时,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北戎无终及赤狄,太原地区始入晋国版图。在此之前,太原属戎狄之地,不可能是最初的晋地。

悬瓮山

其三,晋水说。依据是《汉书·地理志》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因为唐地有一条河叫晋水,所以燮以水名国,改国号晋,自称晋侯。那么晋水在那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说晋水出于晋阳县西面的悬瓮山,晋阳县即是过去的唐国所在地。悬瓮山现在仍叫悬瓮山,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西,山下即是晋阳古城(现在叫古城营村)。出于山下晋祠难老泉的水就是晋水。可见此处所言晋阳县(故唐国)也就是古晋阳城所在地。如此说来,最初的晋地应该就是指这里。然而,《史记》说唐地在黄河与汾河的东边,而古晋阳城在汾河的西边,显然不符。

原来,晋祠之水被称为晋水,是公元前年赵鞅筑晋阳城,将城西南悬瓮山下流出的泉水称之为晋水。这比變父改唐为晋的时间已经将近晚了五百多年了。但赵家是晋卿最大的一支,自然以晋为己之源,故晋水之名便改在晋阳了。所以今日此晋水便代替了昔日彼晋水,原来的晋水之名湮没在历史长河了。晋水之变也是中国历史由春秋向战国转变的标志之一。晋祠也从此而立,载入史册。郦道元所说,已是改名以后的晋水了。稍晚的《魏书·地形志》也说:“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由此可见,早在年以前晋祠就已经蔚为壮观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太原市晋源区一带进行了发掘,从而彻底否定了“太原之说”。

第二种说法:晋地在山西南部翼城。此说仍然以晋水为依据。顾炎武等学者反对班固以来的北说(太原),认为唐都在今山西省翼城县,或指平水为晋水,或指浍水为晋水,或指涑水为晋水,此被称为南说(山西南部)。

从地理位置看,西周早期,诸侯割踞,各自为国。《史记·晋世家》明确记载,早期晋国的领地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即黄河,汾即汾河,也就是说,当时的晋国的方位在黄河、汾河东面,方圆百里,即现今绛县、侯马、翼城、曲沃、襄汾一带。近年来,侯马晋国遗址和曲沃天马晋侯大型墓葬等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当时的晋水,必然是晋国疆域内一条较大的河流。

从地形地貌看,晋国一带地处中条山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山前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区,其东南部为纵深百里的中条山,呈东南高西北低之势,晋水必然发源于诸山之中,而现在这些山峪均在绛县大交镇、南樊镇、卫庄镇的行政辖区内。

从具体方位看,《吕氏春秋》《毛诗谱》等史书均载:“叔虞子燮父以尧墟以南有晋水,改曰晋侯”。尧墟即帝尧早期生活并建都的地方,其地即为现今位于绛县最北面的南樊镇尧都村,为此晋水的源头和主要径流应该在绛县境内。

实际上晋的国都见诸于史的先后有唐、翼、绛、新绛等名字。唐叔虞受封时的都城在唐。春秋史籍《左传》最早记载的晋都是翼。翼、绛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争议,根据考古报告,唐和翼可能是一座城市,但古时翼、绛也可能只是一个城市的不同名称。依此,晋侯燮时期的晋地应在今绛县及翼城一带。

“天马遗址”发现的9组晋侯墓葬图

上世纪末,在曲沃、翼城交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发现了9组晋国早期的晋侯墓葬。号墓,是晋侯燮父之墓,年-年发掘。基本确定至少从唐叔虞以后,曲村“天马遗址”属于晋国早期都城的所在地。据此可以基本锁定晋国初都在曲沃与翼城一带(两地相距数十里),符合“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记载。

虽然晋国早期都城地点已确定无疑,但晋水位置仍然只是猜测。有学者指出,如今曲沃滏河有一条支流叫金河,“金”与“晋”读音相近,原本名称可能就叫“晋河”,晋国国号由此而来,只是后来“晋河”不知为何被改成了“金河”。然而这一猜测显得过于牵强。如果晋水不能确定,那么唐改国号为晋可能另有原因。

第三种说法:唐改国号为晋缘于晋人善射。有人解释说,从文字学角度看,甲骨文中的晋字,由于刻在残片上,无法通过前后文解读字意,因此只能通过字形去解读。甲骨文中晋字,上面是两支倒立的箭,下面是一个扁日。在甲骨文中,常用扁“日”作为符号,表示目标、目的。因此,晋字字形表示弓箭一支接一支地射中了靶心,本义应该是前进、向上,态度昂扬充满战斗精神。由于燮父生活在周朝前期,而西周金文晋字字形基本没有什么大变化,因此可以确认燮父时代的晋字就是这一字形。确认这一点之后,就给研究晋国国号来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国语·晋语》中有一则与唐叔虞有关的记载,比较符合“晋”字字形特征。这则记载的大意是,晋平公射鹌鹑,没有射死,派竖襄去捕捉,也没捉到。平公大怒,把竖襄拘禁起来,准备杀掉。叔向听说后,晚上去见平公,平公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叔向说:“你一定要杀掉他。从前我们先君唐叔虞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所以被封于晋国。现您继承了先君唐叔的君位,射鹌鹑没有射死,派人去捉也没有捉到,这是张扬我们先祖的耻辱啊。君主一定要赶快杀掉他,不要让这件事传到远处去。”平公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于是赶快赦免了竖襄。

唐叔虞塑像

这则故事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唐叔虞善射。晋字字形是箭射中靶心,唐叔虞一箭射杀犀牛,两者之间无疑存在密切联系。叔向原话是“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因此晋国国号应与善射有关。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唐国北面生活着大批狄戎,他们对唐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唐国必须在与戎狄的战争中取胜方能存在。而唐叔虞以善射闻名,足以作为立国之本,于是燮父继位之后,以“晋”(射箭)为本、以“晋”(向上)为志,就将国号更改为了“晋”。至于晋水之名,则应该是在晋国之后,因国而得名。

第四种说法:国号晋缘于晋献嘉禾的历史事件。据《晋国史纲要》记载:唐叔虞曾晋献嘉禾给周成王,燮父以此为缘由,将国号由“唐”改为“晋”。为什么是晋呢?从晋的古文字来看,晋就像是两根禾苗插在土地上。晋所代表的可能正是嘉禾。

有人解释说,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晋确有“进”意,《广雅·释诂》把它与“供、奉、献、御、奏、渐、跃、前、敕、奋、揖、荐、许”等作为一组同义词而列在一起,后世说“晋升”、“晋封"、“晋谒”、“晋级”、“晋见”,都含有由下而上的意思;从通假关系上来分析,“搢”是晋的通假字,《周礼·春官》,“王晋大圭”,实即“王搢大圭”;《说文解字》:“搢,插也,从手晋声。”说明“搢”、“荐”是通假字,那么晋、搢、荐实同出一源。荐本意是草席,后来把祭神祀天叫荐羞。《左传》讲“明德以荐馨香”,《国语》韦注:“荐,进也。”可见“晋”字在造字之初是取器中盛物,献于神明之义。

问题在于晋献嘉禾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有那么重要以致于改变了国号吗?《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穗),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禾,嘉天子命,作《嘉禾》。”所谓嘉禾,就是两株禾苗上结出的谷穗连在了一起,叫异亩同颖,丰收之象。

古人认为嘉禾是盛德之精,合同之象,祥瑞之兆。湖南嘉禾县五峰山下嘉禾县,有神农拾嘉禾,教农以耕的传说;山西高平市羊头山下,有丹雀衔九穗禾,神农拾之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的神奇故事。中国历代先贤将嘉禾视为君王德盛,天下和同的结果。国家实现德治,社会才能和谐,才能长出嘉禾。

唐叔虞得到嘉禾以后,献给成王,成王的反应出人意料,他命唐叔把这株嘉禾馈赠给当时正在东土作战的周公,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馈禾》。成王的动作不同寻常,周公受禾以后的反应更是令人意想不到,他称赞天子的好命,并且也写了一篇文章《嘉禾》。一株嘉禾何以引起这么大的动作?其中的原由令人深思。

周公嘉禾故事,发生在西周建国之初。《史记》记载,公元前年周武王克商后不久病故,天下未宁,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周公的三个兄弟管叔鲜和蔡叔度、霍叔处等兄弟不满周公摄政,联合殷商旧族武庚和东方商奄等旧国,发动了西周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周公不顾个人安危,不负王兄周武王重托,亲率大军,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东征平乱。

东征期间,外界盛传周公与成王叔侄不和的谣言,这对于刚刚灭商而取得政权的西周王室来说十分致命。当时正处在周公旦东征胜负未卜的时刻,他们极其希望天降祥瑞出其不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来稳定人心,鼓舞东征将士必胜的士气。此时唐叔虞晋献“嘉禾”,无疑向世人宣告了天命归周。

唐叔虞献嘉禾彰显兄友弟恭之德,昭告唐叔虞治国成功,没辜负王兄周成王厚望;周成王馈嘉禾把本该自己拥有的祥瑞嘉禾赏赐给在外征战的叔叔,是行子孝之德,感恩叔父周公旦为国尽忠;周公接受嘉禾,作千古绝唱《嘉禾》,以表达自己不辜负王兄的重托,是行君臣义之德。更为重要的是,周公和成王借天降嘉禾之机弥合了叔侄之间的猜疑,对外消除了三监之乱导致叔侄不和的谣言。

可以想见这株嘉禾给予了西周贵族心理上多么大的慰藉。在叔虞的子孙们看来,先祖向天子进献“嘉禾”并得到了天子的歌颂和嘉奖,这当然是一桩不朽的盛事和国家莫大的荣耀,所以是值得纪念的。燮父继位为君后,正是出于纪念其先君唐叔虞向天子进献“嘉禾”的荣宠,因此,他改称晋候以志之,接着便将其国号唐也改称为晋了。

诸位看官,那么您认为那种说法更可信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