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西灌底老民居惋惜之余,不免感叹世事无
2022/9/12 来源:不详老民居是旧民房在现代社会的残留,偶尔经过不免让人好奇,不由得多看几眼。绛县西灌底村是个山脚农村,中条山北延伸到这里就是绛北垣,涑水河就在村北,现在长年断水,是季节性河流了。尽管如此,涑水河两岸还是集聚了大批村落,西灌底就是期中之一。
西灌底固名词义,肯定与水有关而得名,与东灌底村紧邻,是横水镇隶属两个村子。这里到闻喜东镇不过五公里,经济主要是农业和种植少量的药材。过去这是南堡和高家庄两个自然村,现在合为一个村了。
西灌底是个大村,总人口左右,属于移民村。村民中,有些祖籍河北,有些祖籍河南,还有些祖籍江苏,更多人的老家是山东。西灌底是个大村,总人口左右,属于移民村。村民中,有些祖籍河北,有些祖籍河南,还有些祖籍江苏,更多人的老家是山东。
原来,山西经历了清末“丁戉奇一荒”人口锐减。旱灾最先出现在年京畿地区的仲春时节“夏四月,京师大旱”、“畿甫旱,日赤色”。然后这场灾难便像在广大的清王朝的腹地扔下了一颗炸弹,刚一落地就被轰然引爆。这场灾难波及直隶、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皖北等地,类似于“直隶、山东久旱”、“河南旱势甚于直隶”、“晋省亢旱”、“陕、甘亦复苦旱”等等记载见于诸多的历史记载之中。这场旱灾北至辽东,南至苏皖地区,东至大海,西到甘肃,涉及范围之广,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实属罕见。
年的冬季,旱灾的第三年,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是人吃人的现象,老人和小孩都被无情地吃掉。一场旱灾,将人间变成了地狱。西灌底及周边村虽有中条山和涑水河,但旧社会抵御天灾的能力水平底下。到了清末明初,中原地区战乱不断,难民涌入山西,绛县因缺少劳动力,就成了接纳移民最多的地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据绛县有关部门统计,西灌底村75%是移民。
西灌底村现存的老民居并不多,这里的老民居与横水镇老房子还是有很大区别,属于在清未民初特点,但更像民国的,在清代民居基础上有了现代气息,追求采光率,门窗及天窗较清代更大,更多。这些老房子能保存至今,属于奇迹。有可能是房子居住时间较久,起码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有人居住,所以能保存下来。在现在晋南保存的老民居,多数是居住时间久,而且持有人经济一般,拆不起反而把老民居保留了下来。西灌底保存的两处老民居是何种情形不得而知。
老民居是历史的反映,它的特殊意义在于记录了当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状况,适当保存和保护有益于村民的文化认同与自信。笔者曾在万荣县东毋庄、河津市樊村堡采写老民居,村民对老民居的自豪感十分强烈。现在许多老民居惨遭破坏,一些文物贩子在农村低价收购老民居的构件,然后高价卖到景区,使不少老民居破败得不成样子。西灌底老民居就是这个样子,一处被挖掘楣额的门楼异常难看,后代不惜字,使原本殷实的小康之家,后续乏人,惋惜之余,不免感叹:世事无常。
(河津市冯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