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行政区划史,夏县主导秦汉晋,宋元明
2022/10/2 来源:不详白癜风康复来袭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632719.html
全文约字,配地图12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运城市行政区划范围。
春秋时期,今运城市地区属晋。后三家分晋,改属魏,且安邑城为魏国都城。及至秦朝统一天下,设郡置县,其地开始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中。
秦朝上图为秦朝末期。此时今运城市境内存在上图四县,均属河东郡。
安邑县(前),秦置,今夏县行政建制的起源。秦、汉、魏、晋皆为河东郡治,北魏先后改为北安邑县、夏县。初治今县西北,北周建德七年(年)移今址,延续至今。
皮氏县,秦置,今河津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北魏改名龙门县,北宋末期改名河津县。年改设河津市,延续至今。
蒲坂县,秦置,治今永济市蒲州镇。西汉至北周历为河东郡、蒲州治。隋大业二年(年)并入河东县,未延续下来。
左邑县,秦置,治今闻喜县。东汉废,未延续下来。
西汉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此时今运城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二县,均属河东郡。
闻喜县,西汉置,今闻喜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县东北,东汉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汾阴县,西汉置,今万荣县半个行政建制的起源。唐朝改名宝鼎,北宋改名荣河。年与万泉县合置万荣县,至今。
猗氏县,西汉置,今临猗县半个行政建制的起源。治今临猗县铁匠营村,年与临晋县合置临猗县,至今。
大阳县,西汉置,今平陆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北周改名河北县(后),唐朝改名平陆县,延续至今。
垣县,西汉置,今垣曲县行政建制的起源。曾改名东垣、白水、亳城,北宋改名垣曲县。历史上曾多次迁治,年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河北县(前),治今芮城县北;长修县,治今新绛县泽掌镇;解县(前),治今临猗县西南。上述三县东汉至南北朝废,不赘述。
西晋上图为公元年西晋时期。此时今运城市境内存在十县(上图多标一个安邑县),分属河东郡和平阳郡。
河东郡,战国魏置,因地处黄河以东得名。秦汉三国西晋时期郡治一直在安邑县,隋开皇初废。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河东郡和隋唐时期的河东郡并不是一个行政建制的延续。
隋朝上图为公元年隋朝时期。此时今运城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五县,分属河东郡和绛郡。
河东县,隋开皇十六年(年)置,今永济市行政建制的起源。明洪武二年(年)并入蒲州为州城,清雍正六年(年)改置永济县。年由蒲州镇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安邑县(后),隋改南安邑县置,治今运城市安邑街道。年并入运城县,未延续下来。
芮城县,北周明帝二年(年)改安戎县置,今芮城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芮城县东张村,年迁至今址,延续至今。
桑泉县,隋开皇十六年(年)置,今临猗县半个行政建制的起源。治今临猗县临晋镇,唐天宝十三载(年)改为临晋县。年与猗氏县合并,改设临猗县,至今。
稷山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高凉县置,今稷山县行政建制的前身。县城同今,延续至今。
正平县,隋开皇十八年(年)改临汾县置,今新绛县行政建制的前身。明洪武初并入绛州为州城,民国初改为新绛县,延续至今。
绛县,西魏恭帝改南绛县置,今绛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绛县南,唐武德元年(年)迁治今址,延续至今。
虞乡县(前),北周保定元年(年)改绥化县置,治今永济市东北。隋大业九年(年)移治今运城市西南解州镇,唐武德元年(年)改名解县。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未延续下来。
唐朝上图为公元年唐朝时期。此时今运城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七县,分属三州。
蒲州,北周明帝二年(年)改泰州置。隋大业三年(年)改为河东郡,义宁元年(年)复为蒲州。后曾改为河中府、蒲州、蒲州府。随着清朝灭亡其地级行政建制废,未延续下来。
绛州,北周武成二年(年)改东雍州置。隋大业三年(年)改为绛郡,唐武德元年(年)复为绛州。年废州,其地级行政建制也未延续下来。
万泉县,唐武德三年(年)置,今万荣县半个行政建制的起源。治今万荣县万泉乡,年与荣河县合并设置万荣县,至今。
虞乡县(后),唐武德元年(年)置,治今永济市虞乡镇。年与解县合并为解虞县,未延续下来。
北宋上图为公元年北宋时期。此时今运城市境内存在上图十七县,分属四地。
解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年)置,治解县,辖区如上图。年废州,其地级行政建制未延续下来。
元朝上图为公元年元朝时期。元明两朝三级行政区划和四级行政区划并行,笔者画的地图是二级行政区划。
此时蒲州、解州、绛州等州依然存在,上属晋宁路,下辖数县,为第三级行政区划。
明朝上图为公元年明朝时期。明朝如同元朝,三州依然辖县。只是蒲州、解州、绛州等州改属平阳府,其余无大变化。
清朝上图为公元年清朝时期。清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此时的蒲州府、绛州、解州分治今运城市地区,均属山西省管辖。
民国初上图为公元年民国初期。此时今运城市地区均属河东道管辖,河东道治运城,此时的运城只是个地名,尚未建县。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管辖。
建国初上图为公元年建国初期。年置运城专区,辖安邑、河津、稷山、新绛、荣河、万泉、闻喜、夏县、平陆、解县、猗氏、临晋、永济、虞乡、芮城、垣曲、绛县等县,专员公署驻运城。
年设运城镇(县级),年置运城县。年运城专区与临汾专区合并,改设晋南专区。便是上图的行政区划。
晋南专区几经调整,在年先改置为晋南地区。同年改置为运城地区,辖运城、河津、永济、夏县、绛县、平陆、闻喜、垣曲、芮城、临猗、新绛、万荣、稷山等县,行政公署驻运城县。
年运城县改县级市,年河津、永济两县改市。
当代随着年运城撤地改市,逐渐成今日的行政区划。
纵观运城市行政区划史,现存各县级行政机构中,河津市和夏县的行政建制历史最有悠久。两地秦朝建制,延续至今。且在秦汉魏晋时期,夏县前身安邑县一直是这一带唯一的行政中心,南北朝后衰落。
在以夏县为中心的河东郡消失后,今运城市地区在唐宋时期逐渐形成蒲、绛、解三州并存。这三个地级行政机构延续上千年,直到清朝灭亡。
进入现代后,靠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域优势,运城从一小镇迅速发展。最终后来者居上,成这一带新的行政中心。
已完结十七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史,治学不易,喜欢请分享赞赏,感激不尽。
资料来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水经注等正史和地理总志。#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