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3个跨省都市圈,信阳焦作三门峡入
2025/1/13 来源:不详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不仅是中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应该在跨省协调发展中贡献积极作用。因此,河南在洛阳都市圈、安阳都市圈以及南襄都市圈等省级都市圈以外,还应该建设一些小而美的次级都市圈,推动河南与周边省份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建议河南规划建设三个次级跨省都市圈,推动河南与山西、陕西和湖北的协调发展,看看周边哪些城市入选?
河南省第一个跨省次级都市圈:焦作——晋城都市圈。在中部地区中,河南省是唯一与山西接壤的地方,而且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又是中原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因此推动河南与山西跨省协调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和历史使命。所以,建议河南规划建设焦作——晋城都市圈,通过两个城市的深度合作,推动都市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最终带动豫北地区与晋东南地区的跨省协调发展。大家觉得这个都市圈叫什么名字比较好?
焦作——晋城都市圈包括河南焦作与山西晋城两个地级市的全市域,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万,经济总量约亿元。城市化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为了加速城镇化建设,推动焦作与晋城城镇融合发展,建议将焦作的修武县、博爱县和沁阳市以及晋城的泽州县、高平县撤县设区,这样就可以推动两个地级市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促进两个地级市城区的融合发展,为焦作——晋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推动焦作——晋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首先得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此建议近日利用太焦高铁开行焦作至晋城的城际列车,中长期则应该规划建设连通两个城市的市域铁路,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真正让两个融合起来。而为了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议以焦作市区至晋城市区为主发展轴,并将它打造成为带动整个都市圈发展的引擎,实现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然后,通过焦作——晋城都市圈辐射引领豫北地区与晋东南地区的协调发展!
河南第二个跨省次级都市圈是三门峡——运城都市圈。三门峡和运城都属于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受到了国家各种政策红利的支持,而为了推动三门峡与运城之间进一步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议规划建设三门峡——运城都市圈,通过三门峡——运城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促进河南中西部地区与晋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门峡——运城都市圈包括河南三门峡市和山西运城市,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约万,经济总量约亿元。为了推动都市圈城镇化水平,建议将三门峡的渑池县和袖珍县级市——义马市合并,然后撤县设区,新的渑池区面积约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43万,经济总量约亿元。
而运城1.4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却设了13个县市区,其中面积小、人口少的袖珍县市占据了半数以上,不仅造成严重的行政资源浪费,而且增加了行政壁垒,不利于市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将河津市与万荣县合并、稷山县与新绛县合并、绛县与闻喜县合并。万荣县并入河津市以后,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万,经济总量为亿元。
而稷山县与新绛县合并为新的稷山县以后,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7万,年经济总量为亿元。绛县与闻喜县合并以后,总面积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约56万,经济总量亿。而绛县与闻喜县合并以后,你认为叫什么名字好呢?绛县历史底蕴更深厚,而闻喜县则更好听一些!
三门峡市区至运城市区之间虽然直线距离仅有30多公里,但是却没有直通铁路,需要走龙海铁路,然后跨线走南同蒲铁路,绕行一大圈才能达到,距离远、速度慢,不利于两个地级市的交通出行及经济发展。为此,建议尽快启动建设三门峡市区经平陆县至运城市区的城际铁路,为三门峡与运城的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以城际铁路线为依托,建设三门峡——运城都市圈的发展主轴,推动两个城市在交通、产业与社会公共资源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河南省规划建设的第三个跨省次级都市圈是信阳————孝感——随州都市圈。信阳虽然属于河南省,但是远离中心城市,并且与湖北的文习俗化相同,经济往来密切,因此规划建设信阳——孝感——随州都市圈,可以推动信阳与湖北的交流合作,加快信阳融入武汉都市圈,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随州以及孝感北部地区融入武汉都市圈,将达到多赢的局面。
信阳——孝感——随州都市圈将包括信阳市区、罗山县、孝感大悟县、孝昌县、孝南区、云梦县、安陆市、随州曾都区、和广水等地。信阳——孝感——随州都市圈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万,年经济总量约亿元。为了加强都市圈内部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议加快建设随州经广水至信阳高铁,以及云梦经孝昌至广水城际铁路,打造都市圈城际铁路网。
为了推信阳——孝感——随州都市圈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议以京广高铁、汉十高铁和随信高铁为依托,建设三条产业发展带,推动沿线城市在汽车制造业以及旅游服务业等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实现都市圈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而深度一体化发展的信阳——孝感——随州都市圈,将成为促进豫南地区与武汉都市圈以及随州与武汉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在加快鄂豫两省交界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武汉都市圈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