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农商银行创新支持樱桃产业抵御风险能力
2022/8/24 来源:不详绛县农商银行创新支持樱桃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建设——
樱桃树“换装”
搜图编辑
绛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深入樱桃园向果农普及金融知识(资料照片)
艾欣
绛县史村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是晋南有名的樱桃基地,素有“华北樱桃第一村”之称。目前该村种植樱桃树余亩,每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立冬前后,抬眼望去,满地的樱桃树叶已经泛黄。公路两旁的各式白色樱桃大棚依次排开,仿佛与周边的大田樱桃树“交谈”着一年的收成。
20多年来,樱桃从大田种植到温室大棚种植,再到智能大棚种植,这既是樱桃树“换装”的清晰脉络,也是绛县农商银行创新支持樱桃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建设的探索之路。
在绛县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史村樱桃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零星种植到全面开花,目前全村樱桃种植面积达到可耕种土地的96%以上,现有亩樱桃大棚,其中70%属于智能大棚。
支“棚”抗险
樱桃树披“盔甲”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功夫花不开”是广为人知的俗语。然而在史村,还流传着另外一句俗语:“十年九不收,一收管十年。”
村民王小帮对此深有体会,他家是史村最早为樱桃树支“棚”抗险的。
十多年前,连续数年的“倒春寒”,使大田樱桃几近绝收,让村民们苦不堪言。刚尝到致富甜头,就遇天灾,怎么办?
一部分村民觉得挺一挺就过去了,一部分村民认为必须建大棚,给樱桃树披上“盔甲”!但是对于如何建棚、怎么设计、用什么材料、怎样管理、投入多少等现实问题,大家都是两眼一抹黑。
听说山东有人成功建成了樱桃大棚,王小帮就和其他两户村民远赴山东实地考察。考察回来后,他们下定决心要应对“倒春寒”,想确保有收成,那就一定要盖大棚!
“当时也真是冒险,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王小帮回忆道,“好在有绛县农商银行的支持,才把大棚盖了起来。”
王小帮家里有20亩樱桃树,计划先把其中的一半建成大棚。每亩建棚费用5万元,10亩就是50万元。
这么一大笔钱从哪儿出?更何况前一年给孩子盖房子,刚花了十多万元的积蓄。
农时不等人,从亲戚朋友处借钱也凑不够。王小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听说绛县信用联社(绛县农商银行)正大力支持樱桃产业发展,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咨询贷款。
第一次同绛县信用联社(绛县农商银行)打交道,十分顺利,找齐了4个担保人后,王小帮首次贷款10万元,顺利启动温室大棚建设工程。有了信用的积累,第2年贷款授信就更方便了,贷款20万元只需两个担保人。
有了绛县农商银行便捷的服务,家里的事再多再杂,王小帮心里也是踏实的:“盖了棚,不怕冻,收入比大田樱桃至少翻一番,我们的心就安稳了。”
有了温室大棚,王小帮燃起了把“十年九不收”变成“十年十丰收”的雄心壮志。
短短几年间,依靠温室大棚攒下的收入和绛县农商银行的支持,王小帮连续给两个儿子张罗着盖房、结婚,再加上田间投资,总花费多万元。
“没有农商银行,哪能应付过来?!”王小帮说,“贷款额度每年都增加,贷款利息每年都降,真不错。我家目前的幸福日子,全是农商银行的功劳。”
目前,王小帮两口子把大田樱桃分给了两个儿子,自己专心侍弄大棚樱桃,每年收入20万元。
盖大棚,抗冻灾,已成了越来越多村民的共识。王小帮大儿子今年想盖温室大棚,没有从父母处借钱,而是去找了绛县农商银行,首次贷款即获得授信额度10万元。原本今年就要动工,但考虑到钢材价格过高,推迟到了明年。
听到这些消息,王小帮又惊又喜,惊的是孩子没和自己商量就要建大棚,喜的是孩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敢闯敢试,还有绛县农商银行一如既往的支持。
“绛县农商银行服务好,多会儿找都很热情。”这是村民们的普遍印象。
“等明年钢材价格下来了,肯定有大批村民贷款建棚。”王小帮说,“而且都是智能大棚!”
据悉,绛县农商银行已经把该村每户的信用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30万元,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50万元,全力支持樱桃大棚建设。
想到这些,王小帮脸上漾起了笑容,眼里仿佛看到全家人在绛县农商银行的支持下,踏上了致富路、幸福路。
扶“智”御险
樱桃树启“数改”
村民王成的智能大棚,论面积,称得上“史村第一家”。
他家自年开始种樱桃,是全村第一批樱桃种植户。目前,他家有70多亩樱桃树。其中,大田樱桃40亩,温室大棚樱桃20亩,智能大棚樱桃15亩。
作为退伍军人,32岁的王成,子承父业,充满干劲。他在樱桃地旁建了8间简易房,全家都住在地边,日夜照看着樱桃树。
他家的樱桃树刚好位于史村的河槽地段,地势低洼、刮风较多。每年开春,冷风一吹,樱桃树很容易受冻灾。“开花前冻花芽,开花后冻花蕊。”王成说起来也很无奈。
而冻灾只是樱桃种植面临的灾害之一,过高的气温、连续的阴雨天,对樱桃的开花授粉、坐果成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前几年,王成家里盖了一批温室大棚,在大棚里隔一段距离挂一个温度湿度测量仪器,需要人时刻观察温度、湿度变化,一旦温度不达标就必须立即卷帘放帘,因此费时费力。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劳力愈发紧张,建设省时省力的智能大棚势在必行。
智能大棚的最大特点是装配有大棚自动放风温控仪。随时随地在手机上操作,就能自动把棚顶的塑料布帘卷上或放下,达到通风调温的目的。同时,智能大棚还能实现水肥一体化、全自动滴灌等综合功能。
智能大棚亩均投资在7万元左右,比温室大棚高两万元。王成的父亲咬咬牙,年从绛县信用联社(绛县农商银行)贷款30万元,加上家里的积蓄,建起7亩智能大棚。
年,王成再次从绛县农商银行贷款46万元,一部分用于新建8亩智能大棚,一部分用于田间管理。
智能大棚只要建起来,收益不成问题。按大棚每亩每年收入四五万元计算,刨去田间管理投资费用,三四年就能收回成本。
15亩智能大棚,多万元投资。王成回头一算,自己都吓一跳。“没有农商银行的支持,根本建不起来!”王成感叹道。
而建棚费用只是其中一项,日常人工管理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樱桃树需要全年管理,一年到头人也闲不下来。王成家里常年有六七个打工人,采摘旺季达到40余人,每人每天工钱从元至元不等,每年仅人工费就达8万多元。
更换老树种、生病树,也是每年的“必修课”。为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王成家里自己嫁接新品种、培育幼苗。因经营有方,王成早已成为村里的能人。今年,他又获得绛县农商银行70多万元的授信额度,贷款利率比去年再次下降,算下来1年能省近1万元利息。
有了绛县农商银行这个强力后盾,王成开始编织自己的产业链:计划把剩余的普通温室大棚陆续改造成智能大棚,提高生产效益;计划把地头的一个废弃煤场改造成樱桃中转站,集分拣、包装、销售于一身,向网上平台拓展……
据了解,在绛县农商银行的支持下,史村已有多个大棚完成了“数改”,升级为智能大棚。
助“技”避险
樱桃树优“基因”
围绕抗冻减灾,在绛县农商银行的大力帮助下,史村村民一方面搭建温室棚、智能棚,另一方面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可谓外套“盔甲”、内改“基因”。
47岁的霍江涛,也是史村第一批种樱桃的人家,有2亩大棚樱桃、4亩大田樱桃。据他介绍,以前的“龙冠”“红灯”等老品种,现在已基本被淘汰,更换成了“美早”品种。
“美早”樱桃个头大、成熟早、色泽红、口味甜、耐贮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大田“美早”1公斤卖32元,大棚“美早”1公斤能卖到60元,比其他普通品种贵好几倍。
天外有天。霍江涛不满足于“美早”,他把目光投向了新品种“俄罗斯8号”。“俄罗斯8号”开花周期长达10天,比其他品种多3天,属于优良的抗冻型品种。虽然成熟期稍晚一些,但凭借独具特色的奶香味,价格高还不愁卖,经常被高端市场一抢而空。
霍江涛种植“俄罗斯8号”已有3个年头,目前有四五十棵树,年产公斤左右。“全部通过网上销售,回头客特别多。”霍江涛说,“到地头收购樱桃的客商根本拿不到现货。”
最重要的是,“俄罗斯8号”现在是大田种植,亩收入可达3万元,基本与温室大棚的樱桃收益持平。
虽然“俄罗斯8号”的潜力日益显现,但大面积推广仍面临不少困难。首先,由于引进时间短,该品种在大棚里成活率低,目前还没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其次,3年后才挂果,村民不可能舍弃现有品种的收益而大面积换种。再有,到外面购买“俄罗斯8号”树苗,真假不好辨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自己慢慢育苗。
受此限制,“美早”仍是史村的主流品种,村民暂时采取“病一棵、换一棵”的办法,陆续更换“俄罗斯8号”。目前,全村“俄罗斯8号”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60亩左右。
为了支持村民们更换新品种,绛县农商银行精准施策,支持村民承包周边村的耕地用来育苗。霍江涛就是把主业从种樱桃转向育新苗的代表农户。他育苗已有五六年,长期得到绛县农商银行的贷款支持。幼苗长到七八厘米粗了,可直接换种。年,他开始培育3亩“俄罗斯8号”,按30多元1棵算,1亩地挣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除了种樱桃、育新苗,霍江涛每年还会带着30多个村民到外地当樱桃技术员。小工一天元,大工一天元。每年6月底到12月底,村民收获完自家樱桃,就成群结队到外面挣技术钱,能把一年的樱桃地里的投资钱挣回来,樱桃销售收入自然就成了纯收入。
外出当技术员,这已经成了史村村民的普遍现象。目前,全村有人在长治、晋城、临汾、洛阳等周边地市,帮人搭建樱桃大棚、修剪樱桃树。
“只要不下雨,天天有活干!”霍江涛说,“村民们能放心外出,多亏了绛县农商银行多年来对樱桃产业的扶持,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从农民到技术员的转变,反映出20多年来当地樱桃产业的不断升级壮大,也反映出绛县农商银行的辛勤付出。
目前,史村有余户村民,其中樱桃种植户余户,绛县农商银行基本实现了授信“全覆盖”,授信额达0万元。接下来,绛县农商银行将进一步强化“抵御风险能力建设”这个主题,持续创新思路,借助优势资源,通过简化办贷流程、给予利率优惠、实行阳光办贷等政策,加大对樱桃产业的支持力度,全方位支持樱桃树“换装”,助力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发展,全面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来源:《运城日报》年11月18日
编辑:董应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