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

2022/9/2 来源:不详

北京皮肤科医院网站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60214/4770025.html

山西绛县柳庄夏商遗址发掘报告

华夏考古  年第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运城市文物局

摘要: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中的遗存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Ⅳ期;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商早期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夏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一、遗址概况和发掘情况

(一)遗址概况

绛县位于山西省境南部,中条山的西北麓。绛县,春秋为晋都,秦置绛县(今曲沃),东汉改称绛邑县(今曲沃),北魏置南绛县,西魏末年复称绛县,后历代县名不变。唐武德元年县城由东厢城移至今址。绛县地形复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区面积据半,丘陵占三分之一,平川面积最

小。绛山独峙西北,成为绛县、曲沃、闻喜三县的自然界山,主峰紫金山海拔米。主要河流有涑水河、磨石里河、续鲁峪河等。涑水河发源于华山南麓陈村峪,向西经闻喜、临猗、永济注入黄河。

(二)发掘情况

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选定若干重点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为试掘点之一。

年7月至8月,上述单位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位于绛县西南,本次发掘的地点位于柳庄东北、涑水河北岸台地之上。(图一)在选定区域内布设了一条×2米的探沟,并等分为四部分,自西向东依次编号为TG1、TG2、TG3和TG4。

二、地层堆积和文化分期

(一)地层堆积

第①层:耕土层。土质疏松,土色呈黄褐色。厚0.10~0.30米。出土近代的瓷片和砖瓦残块。

第②层:近代扰土层。土质较硬,土色呈暗红色。深0.20~0.50米,厚0.40~0.50米。出土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

第③层:黄色土,土质稍软。深0.40~0.60米,厚0.15~0.55米。出土金元时期的白釉瓷器残片。

第④层:浅灰色土,土质较硬。深0.70~0.90米,厚0.35~0.75米。

第⑤层:二里岗文化层。土色呈灰褐色,土质坚硬。深0.85~1.40米,厚0.20~0.70米。出土大量商代早期的陶片。

第⑥层:二里头文化层。土质坚硬。深1.30~2.30米,厚0.10~0.70米。出土少量二里头时期的陶片。

(二)文化分期

第一期,夏代。主要是二里头文化遗存,包括有H19、H20、H21、H24、H29、H30以及⑥层。

第二期,商代早期。主要是二里岗期文化遗存,包括有H3、H4、H5、H6、H10、H11、H12、H13、H14、H17、H18、H23、H25、H26、H27、H28以及⑤层。

第三期,金元。包括H2、H3、H4、H5、H6、H8、H9、H15、H16、H22、M1、M2、M3以及③层和④层。

三、夏文化遗存

(一)遗迹

这一时期的遗迹包括H19、  H20、  H21、  H24、H29、H30。

(二)遗物

出土遗物按堆积单位叙述。除标明质地者外,余未标注质地者皆为陶器。下同。

1.H19  2件。

甗1件。标本H19∶1,系甗腰,夹砂褐陶,带隔,外壁施绳纹。残高4.3厘米。(图二,5)

石镞  1件。标本H19∶2,三棱状,整体均为磨制,上端略残。残长5.5厘米。(图二,8)

2.H20  5件。

罐3件。标本H20∶1,泥质灰陶,直口,平沿,圆唇,唇部有一凹槽,素面磨光,颈部饰一条凸弦纹。残高4.1厘米。(图二,10)标本H20∶2,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方沿,束颈,沿上饰斜绳纹,颈下饰有绳纹。残高5.8厘米。(图二,7)标本H20∶4,泥质灰陶,卷沿,敞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饰有麻点绳纹。残高4.5厘米。(图二,4)

盆2件。标本H20∶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折沿,颈部有慢轮修整之线纹痕迹,颈部以下饰交错绳纹。残高8.2厘米。(图二,2)标本H20∶5,泥质黑陶,敞口,圆唇,束颈,腹部微张,内壁有慢轮修整留下的线纹,腹饰竖篮纹。残高9.1厘米。(图二,1)

3.H21  14件。

罐5件。标本H21∶1,夹砂灰陶,敞口,圆唇,外沿下有手抹线纹,外颈部有一明显附加泥条盘筑痕迹,颈部至腹部饰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5厘米。(图二,

3)标本H21∶8,泥质黑陶,敞口,尖唇,束颈,溜肩,素面磨光,肩部饰弦纹一周。残高4厘米。(图二,13)标本H21∶10,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方沿,束颈,溜肩,口沿上饰斜绳纹,肩部饰麻点绳纹。口径12厘米,残高5.2厘米。(图二,  6)标本H21∶11,泥质灰陶,直口微侈,尖唇,束颈,折肩,最大腹径靠上部,近似圜底,肩上、下各饰有两周凹弦纹,腹中部至底部饰交错篮纹。口径17.3厘米,底径11厘米,高30.5厘米。(图三,7)标本H21∶13,夹砂灰陶,直口,方唇,最大腹径靠上部,凹底,颈下饰绳纹直至底部。口径28.6厘米,腹径40.5厘米,底径16.5厘米,高42.5厘米。(图三,11)

瓮5件。标本H21∶2,泥质灰陶,宽平沿,方唇,弧腹外张,内壁有手工捏压痕迹,外表饰绳纹。口径24厘米,残高12.7厘米。(图三,  8)标本H21∶5,三足瓮的瓮足,夹砂褐陶,空心,外饰绳纹。残高5.8厘米,足部残径4.8厘米。(图二,  9)标本H21∶6,三足瓮的瓮足,夹砂褐陶,足部为空心,外饰交错绳纹。残高6.5厘米。(图二,  11)标本H21∶7,三足瓮的瓮足,夹砂灰陶,乳状空心足,外饰交错绳纹。残高9.1厘米。(图二,15)标本H21∶12,宽平沿,敛口,最大腹径近下部,通身遍饰交错绳纹。口径54.5厘米,底径32.3厘米,残高50.7厘米。(图三,13)

盆1件。标本H21∶3,夹砂灰陶,敞口,圆唇,最大腹径位于颈下,外颈部有慢轮修整线纹,腹部饰交叉绳纹。口径23厘米,残高11厘米。(图二,16)

鬲1件。标本H21∶4,鬲足,夹砂灰陶,锥状,实心,通体遍饰交错绳纹。残高11厘米。(图二,14)

甗1件。标本H21∶9,甗腰,夹砂灰陶,带隔,外饰绳纹,绳纹地上着附加堆纹泥带一条。残高6.5厘米。(图二,12)

另有标本H21∶14,陶器残件,泥质灰陶,圆柱形,中空,且孔径上小下大,整体上细下粗。残高6.9厘米。(图三,6)

4.H24  9件。

罐2件。标本H24∶1,夹砂褐陶,直口微侈,方沿上有一冠状鋬钮,素领下腹部饰绳纹。口径17厘米,残高8厘米。(图三,2)标本H24∶3,泥质灰陶,直口,方唇,溜肩,肩部饰两周凹弦纹,素面。口径15厘米,残高6.5厘米。(图三,14)

甗1件。标本H24∶2,甗腰,夹砂灰陶,带隔,束腰处印压有一周斜凹槽,间饰绳纹,腰上下均饰绳纹。残高5.7厘米。(图三,5)

盆    4件。标本H24∶4,夹砂灰陶,敞口,方唇,素颈下饰绳纹。残高9.5厘米。(图三,  1)标本H24∶5,夹砂灰陶,敞口,方唇,内壁有明显的刮抹痕迹,器表饰绳纹。残高9.5厘米。(图三,3)标本H24∶6,夹砂灰陶,敞口,方唇,素颈下通体饰绳纹。残高8厘米。(图三,4)标本H24∶8,夹砂灰陶,敞口,方唇,弧腹下收,器表饰交叉绳纹。口径32厘米,残高14厘米。(图三,10)

瓮  1件。标本H24∶7,泥质灰陶,宽平沿,敛口,方唇,斜直壁,内壁有明显的刮抹痕迹,器外壁饰交错绳纹。残高17.7厘米。(图三,  12)

鬲1件。标本H24∶9,夹砂灰陶,侈口,平沿,圆唇,束颈,弧腹外张,素颈下饰绳纹。口径17厘米,残高6.7厘米。(图三,9)

5.H29  6件。

罐5件。标本H29∶1,泥质灰陶,侈口,尖唇,方沿,束颈,溜肩,沿上饰斜绳纹,肩部以下饰竖绳纹。残高5厘米。(图四,3)标本H29∶2,夹砂黑陶,侈口,尖唇,方沿,束颈,沿上饰斜绳纹,下腹部饰绳纹。残高6.8厘米。(图四,2)标本H29∶3,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饰圆圈纹一周。口径13厘米,残高5.5厘米。(图四,8)标本H29∶4,陶器耳部,泥质灰陶,竖桥状耳,通体素面。残高6.8厘米。(图四,6)标本H29∶5,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溜肩,肩部饰弦纹一周。口径14厘米,残高5厘米。(图四,1)

鬲1件。标本H29∶6,鬲足,夹砂灰陶,锥状实心,通体饰交错绳纹。残高7.7厘米。(图四,4)

6.H件。

瓮1件。标本H30∶1,泥质褐陶,宽平沿内敛,腹壁斜直外张,通体饰交错绳纹。口径28厘米,残高15厘米。(图五,16)

盆3件。标本H30∶2,泥质黑陶,敞口,尖唇,颈下腹上部着冠状鋬手,腹下弧内收,内壁有明显的刮抹痕迹,素领下器表饰交错篮纹,一凹弦纹将篮纹截为上下两部分。口径34厘米,残高14.2厘米。(图五,15)标本H30∶4,泥质灰陶,敞口,尖唇,颈部下着一冠状鋬手,素领下通饰绳纹。口径25厘米,残高5.7厘米。(图五,14)标本H30∶5,泥质灰陶,敞口,圆唇,素唇下器表饰交错篮纹,内壁略黑于器表。口径34厘米,残高6厘米。(图五,9)

罐  9件。标本H30∶3,泥质黑陶,直口,尖唇,束颈,溜肩,表面磨光,唇部内外有慢轮修整的痕迹,颈下饰二组凹弦纹。口径17厘米,残高7.5厘米。(图五,    4)标本H30∶12,夹砂灰陶,直口微侈,尖唇,领上饰斜绳纹,颈下腹部通饰交错绳纹。口径13厘米,残高7厘米。(图五,3)标本H30∶6,泥质灰陶,敛口,方唇,口沿斜下外张,唇部下内、外壁显见慢轮修整留下的线纹。残高5.8厘米。(图五,1)标本H30∶10,泥质褐陶,直口微侈,尖唇,素面,唇内、外隐见手工抹制的线纹。(图五,  12)标本H30∶11,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方沿,束颈,竖桥状耳连贯于口沿、肩之间,内腹壁隐见错乱绳纹,沿上饰斜绳纹,领下通体饰绳纹。口径13厘米,残高10厘米。(图五,  7)标本H30∶8,泥质灰陶,侈口,尖唇,低领,溜肩,内壁见慢轮修整痕迹,器表肩上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7厘米,残高4.7厘米。(图五,2)标本H30∶9,夹砂灰陶,直口微侈,尖唇,方沿,内腹壁可见隐约的绳纹,沿上饰斜绳纹,素领下通饰绳纹。残高7.5厘米。(图五,6)标本H30∶15,夹砂灰陶,侈口,尖唇,圆鼓腹,平底,竖桥状耳连接于唇、肩之间,内腹壁隐约可见竖绳纹,方沿上饰斜绳纹,素领下整个器表饰绳纹。口径10厘米,腹径11.6厘米,底径6厘米,高10厘米。(图五,11)标本H30∶16,夹砂灰陶,侈口,尖唇,方沿,束颈,鼓腹,平底,沿上饰斜绳纹,下腹部至底饰绳纹。口径13厘米,最大腹径12.7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11.5厘米。(图五,8)

鬲1件。标本H30∶7,鬲足,夹砂灰陶,锥状实心,通体遍饰绳纹。残高10厘米。(图五,10)

石刀1件。标本H30∶13,石英砂岩磨制,已残,单面刃,中部有一对钻圆孔。残长9.4厘米,宽5.4厘米。(图五,13)

石器1件。标本H30∶14,用燧石压剥而成,不规则长方形,下端略宽,部分打磨,加工粗糙。长17.5厘米,宽5.4~9厘米。(图五,5)

7.⑥层5件。

瓮2件。标本TG1⑥∶1,泥质灰陶,胎呈褐色,直口微敛,方唇,内壁显见刮削痕迹,器身饰绳纹。残高9.5厘米。(图四,5)标本TG2⑥∶1,瓮足,夹砂灰陶,呈乳状,实心,饰绳纹。残高9厘米。(图四,7)

罐1件。标本TG2⑥∶2,夹砂灰陶,敞口,斜直壁,内壁有明显的手工捏制痕迹,唇捺饰一周绳纹,器表遍饰斜绳纹。口径34厘米,残高7厘米。(图四,9)

骨器2件。标本TG1⑥∶2,磨制而成,锥状扁体,末端均残。残长6.8厘米。(图四,  10)

四、商代早期遗存

(一)遗迹

H3、H4、H5、H6、H10、H11、H12、H13、H14、H17、H18、H23、H25、H26、H27、H28。

(二)遗物

1.H12  2件。

盆1件。标本H12∶1,泥质灰陶,侈口内微折,圆唇,腹上部着冠状鋬手,平底,内壁近口处有明显的慢轮修整线纹,颈部下饰交错绳纹至底。口径37.3厘米,底径11厘米,高15.8厘米。(图六,6)

罐1件。标本H12∶2,夹砂褐陶,敞口,方沿,鼓腹,竖桥状耳连贯唇与肩部,内壁有少量刮削痕迹,腹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5厘米,残高11.5厘米。(图六,1)

2.H14  1件。

罐1件。标本H14∶1,夹砂灰陶,敞口,圆唇,束颈,溜肩,素面。口径11厘米,残高4厘米。(图七,1)

3.H18  4件。

罐2件。标本H18∶1,夹砂灰陶,敞口,方唇,弧腹,腹下部渐收,素颈下饰纹理清晰的细绳纹。残高10厘米。(图六,2)标本H18∶3,夹砂灰陶,敞口,方唇,麻花状耳连贯于唇部与肩部之间,腹部饰细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7厘米。(图六,8)

盆1件。标本H18∶2,泥质灰陶,斜沿内折,敛口,束颈,弧腹微张,内壁见慢轮修整的线纹痕迹,腹上部饰两周凸弦纹。口径28厘米,残高6.8厘米。(图六,12)

鬲1件。标本H18∶4,夹砂灰陶,敞口,圆唇,束颈,外壁饰细绳纹。口径15厘米,残高4.5厘米。(图六,11)

4.H26  1件。

大口尊1件。标本H26∶1,泥质灰陶,敞口,圆唇,内外壁均见慢轮修整之线纹,外表饰凸弦纹一周。残高6厘米。(图七,2)

5.H件。

罐1件。标本H28∶1,夹砂灰陶,直口微侈,尖唇,方沿,圆鼓腹,平底,沿上饰斜绳纹,素颈下至底部遍饰绳纹。口径13.8厘米,腹径15.8厘米,底径7.5厘米,高18厘米。(图六,9)

6.⑤层18件。

罐  7件。标本TG1⑤∶1,夹砂灰陶,直口微侈,尖唇,方沿,束颈,鼓腹,内壁颈下有隐约的交错绳纹,沿上饰斜绳纹,器表通饰绳纹,纹理清晰。残高18厘米。(图七,  5)标本TG2⑤∶3,泥质灰陶,直口,圆唇,高领,肩部外张。残高8.7厘米。(图七,4)标本TG2⑤∶4,夹砂灰陶,敞口,高领,颈微斜,腹外鼓,素面。口径10厘米,残高4.8厘米。(图七,3)标本TG2⑤∶5,泥质灰陶,敞口,束颈,弧腹外张,素领下饰绳纹。口径15厘米,残高5厘米。(图七,  6)标本TG2⑤∶9,泥质灰陶,直口,外卷沿,高领,素颈下饰细绳纹,纹理清晰,肩部两周弦纹将绳纹截断。口径14厘米,残高6.7厘米。(图七,  13)标本TG3⑤∶2,夹砂灰陶,敞口,圆唇,冠状鋬手附于唇、沿之间,沿外饰一周1.8厘米宽的绳纹带。残高5厘米。    (图七,7)标本TG3⑤∶3,泥质灰陶,侈口,尖唇,颈部下弧外张,肩部饰凹弦纹三周。口径16厘米,残高4.2厘米。(图七,8)

瓮1件。标本TG3⑤∶4,泥质灰陶,敛口,圆唇,折肩,腹部微张,肩部、上腹部饰有两周“S”纹,“S”纹下有两周弦纹。口径26厘米,残高10厘米。(图七,20)

鬲3件。标本TG2⑤∶1,夹砂灰陶,外斜内折沿,颈敛,联裆,最大腹径接近裆部,素颈下通体饰竖绳纹。口径15.5厘米,通高16.3厘米。(图七,16)标本TG2⑤∶6,鬲足,夹砂灰陶,实心,足身见手工刮印痕迹。残高7.5厘米。(图七,11)标本TG2⑤∶7,鬲足,夹砂灰陶,呈锥状,实心,饰交错绳纹。残高7.5厘米。(图七,10)

盆2件。标本TG2⑤∶2,泥质灰陶,平沿,方唇外折成一凹槽,弧腹内收,颈下至腹部饰绳纹。口径31厘米,残高9.5厘米。(图七,18)标本TG2⑤∶10,夹砂灰陶,敞口,平沿,腹部微鼓下内收,唇部饰一周按压斜弦纹,外壁饰交错的成组绳纹。口径37厘米,残高9厘米。(图七,17)

甗1件。标本TG2⑤∶8,甗腰,夹砂灰陶,带隔,束腰上部外壁饰绳纹,束腰处有手工抹制痕迹。残高15厘米。(图七,19)

石铲1件。标本TG2⑤∶11,残存下半部分,双面刃,通体打磨。残长13.5厘米,残宽8厘米。(图七,9)

骨器1件。标本TG4⑤∶2,两头呈尖状,中身呈柱状,通体磨制。长6.9厘米。(图七,12)

另有1件不明陶器的器座标本TG3⑤∶1,泥质灰陶,圈足,残存器表上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底径7.8厘米,高2.4厘米。(图七,14)

7.H3  10件。

鬲3件。标本H3∶1,夹砂灰陶,侈口,方唇,器表饰细绳纹。口径16厘米,残高5.5厘米。(图八,6)标本H3∶3,夹砂灰陶,敞口,尖唇,束颈,麻花状桥形耳连贯于唇部与肩部之间,沿下饰细绳纹。口径14厘米,残高4.5厘米。(图八,3)标本H3∶6,鬲足,夹砂灰陶,锥状,实心,足上部饰绳纹。残高7厘米。(图八,9)

盆1件。标本H3∶4,泥质灰陶,外斜沿,侈口,腹微鼓下收,内壁上部见手抹线纹,腹部外壁饰凹弦纹一周,下部饰斜绳纹。口径20厘米,残高7厘米。(图八,10)

罐2件。标本H3∶2,夹砂灰陶,外斜沿,侈口,束颈,颈微敛,颈下饰有纹理清晰的细绳纹。残高6.5厘米。(图八,1)标本H3∶5,泥质灰陶,卷沿,口微敛,束颈,弧腹外张,内壁有慢轮修整留下的线纹,颈部下饰凹弦纹两条。残高4厘米。(图八,5)

纺轮1件。标本H3∶7,泥质灰陶,手工捏制,中有一圆孔。直径3.4厘米,厚0.8厘米。(图八,8)

圆陶片  1件。标本H3∶10,泥质灰陶,表面饰交错篮纹,靠边处有划痕。最大径约为4.5厘米,厚0.5厘米。(图八,7)石器  2件。标本H3∶8,砂岩剥制而成,双面刃,刃部剥痕较明显。残长6厘米,宽7厘米。(图八,4)标本H3∶9,红砂岩,整体剥制而成,刃部有使用痕迹。残高4.5厘米,残宽5.5厘米。(图八,2)

8.H41件。

大口尊1件。标本H4∶1,泥质灰陶,敞口,卷沿,内壁有慢轮修整留下的线纹,沿下饰斜绳纹,领部饰凸弦纹一周。口径30厘米,残高5.5厘米。(图六,10)

9.H53件。

大口尊1件。标本H5∶1,泥质灰陶,敞口,外卷沿,斜腹内收,内外壁均有一周凹弦纹。残高7厘米。(图六,4)

器底1件。标本H5∶2,泥质灰陶,圈足,器表有交叉绳纹,圈足底部中心饰交错绳纹。底径12厘米,残高5.2厘米。(图六,5)

纺轮1件。标本H5∶3,泥质褐陶,中有圆孔。直径约5.5厘米,厚1.4厘米。(图六,7)

10.H62件。

石刀1件。标本H6∶1,石英岩打磨而成,双面刃,上端有一对钻圆孔。长8厘米,宽3厘米。(图六,3)

鬲1件。标本H6∶2,夹砂灰陶,侈口,小方唇,束颈,腹微鼓,颈部内外均有慢轮修整的线纹,腹部饰交错绳纹。口径15.6厘米,残高12厘米。(图六,13)

另有2件出土于④层的商代器物。

盆1件。标本TG3④∶1,泥质灰陶,口部残缺,平底,颈下腹部至底饰数周弦纹。底径22厘米,残高10.5厘米。(图八,11)

石斧1件。标本TG2④∶1,石英岩磨制而成,较为粗糙,上端残缺,下端为双面刃。长9.5厘米,宽6厘米。(图八,12)

五、结  语

柳庄遗址中夏文化遗存,遗物主要为陶器,陶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和泥质黑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弦纹、篮纹、附加堆纹、圆圈纹等。器形有鬲、罐、盆、瓮、斝、甗等。罐类器分折肩罐、深腹罐和单耳罐三类。除折肩罐外,口沿部位多贴附一周泥片,上施绳纹,此特征与东下冯遗址[1]中的同类器相同,不同之处即罐口沿均不带鋬,或因口沿多残缺而未发现。折肩罐H21∶11、H30∶3、H30∶8形制相同,相近于东下冯遗址第Ⅳ期Ⅱ式折肩罐T∶4∶17。单耳罐H30∶15相似于东下冯遗址第Ⅳ期Ⅲ式罐H∶45、大柴遗址[2]单耳罐H5∶15。圆腹罐H30∶16与二里头遗址[3]四期同类器87ⅣM57∶16相近。盆口沿多为敞口,腹部有的弧收、有的斜直,少数带双鋬。弧腹盆多微束颈,如H21∶3形态相近于东下冯遗存第Ⅳ期Ⅰ式深腹盆T∶4∶31、曲村遗址[4]DI∶28。敛口瓮、乳状足蛋形瓮也可在东下冯遗存中找到相似同类器。根据器物形制及其总体特征,此期文化遗存应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大约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Ⅳ期。

商早期文化遗存,陶器仍占遗物的绝大多数,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灰陶;纹饰以绳纹为大宗,此外有弦纹、附加堆纹、划纹等。器形有鬲、罐、盆、瓮、甗、大口尊等。此期大口尊虽均为口沿部位,但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H4∶1形制相近于东下冯遗址第Ⅴ期Ⅰ式大口尊H∶15,H5∶1、H26∶1口沿相近于Ⅵ期大口尊口沿,与垣曲商城[5]二里岗下层大口尊H∶1也较相似。较完整的一件鬲TG2⑤∶4,形制与东下冯遗址第Ⅴ期Ⅲ式鬲相同,沿外折而近平,口径与足径相若而均小于腹径。鬲足也多实足尖呈羊角形。小口罐TG2⑤∶9与东下冯遗存第Ⅴ期Ⅰ式罐H35∶相近。敛口瓮TG3⑤∶4肩部所饰S形纹见于东下冯遗存第Ⅵ期陶器纹饰拓片。因此,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的东下冯类型[6],属商早期遗存。

综合分析,绛县柳庄遗址的夏商文化因素与夏县东下冯遗址Ⅳ~Ⅵ期基本相同,应是受其影响所致。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夏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进一步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执  笔:王晓毅  王力之  丁金龙

绘  图:孙先徒

作者/来源:考古快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