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理文化版图,一幅天然的太极图
2022/6/16 来源:不详点击上方蓝字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传》中,原文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代大儒郑玄作《周易注》,其中说到,“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意思是说“太极”是天地间最高至当之理,还是天地未分之前混沌合一的元气。太极的文化符号是“一”,天地万物,都发源于“一”。所以,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一”的时候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三国时期,吴国人虞翻在《周易注》说,“太极,太一也。”
太极是一,一生二,即太极分两仪。两仪就是我们常见的太极阴阳鱼图案,阴鱼和阳鱼正是两仪,两仪合二为一,即为太极。宋代大儒周敦颐在他自己所著的《太极图说》中这样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就是说从无而生有,从零而到一。有一才分为二,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继而生阳,如此无穷,阴阳互为根源,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也就是说,太极图的核心点是阴阳鱼的阴眼阳眼。如果没有阴阳眼,阴鱼阳鱼就是死鱼,不能相生相动,也就没有所谓的两仪。
那么,在中国文化的地理版图上,哪里是“阳极”和“阴极”呢?这就要说到我们中国的“阴阳文化”。
中国古人造字的时候“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阴”字和“阳”字都和“阝(读音为fù)”这个偏旁有关,这个“阝”其实是“阜”的原型,也就是山的一层一层的形状。“阳”字的造字本意就是太阳的光线照到了山阜之上。所以我们经常说山的南面为阳。
“阴”字的造字本意在“三体石经”中原本是云朵遮住了太阳,也就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到了“某伯盨”中,在原字的左下部又加上了“阝”,表明山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叫做阴。山的那边太阳照不到呢?自然是山的北边。所以我们经常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根据太阳光照的状况区分出阴阳之后,生活在古中国文化版图上的负责观察天象地理的先人继续观察,发现河流的两岸也不是同时照到太阳光的,河流的北岸最先见到太阳而此时南岸并不能见到,所以,阴阳文化又进一步拓展,发展成“山南水北谓之阳,反之谓阴”,至此,“阴阳文化”得以确定。
既然我们说“山南水北谓之阳”,那么,“阴阳文化”就一定而且必须和“东西走向山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说“运城是一幅太极图”呢?
二、纯阳之地在河东
我们这样说,是因为在运城,有阳极和阴极的两仪。而且阴阳两极合二为一,正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太极两仪图。
大家知道,黄河在中国古代文化地理版图中是最大的河水,一般如果我们不加说明的话,“河”这个词语就专指“黄河”。
黄河在北中国的大地上以倾斜的“几”字形流淌,大部分河段都是南北走向或者西北至东南走向,一直到了河南山东一段,又开始了西南至东北的走向。在整个黄河的流域中,只有一段河流基本上算东西走向——那就是黄河过芮城风陵渡后掉头向东一路直奔而去。根据我们上面的阴阳文化介绍,黄河的北岸就是阳地,黄河的南岸就是阴地。
但是在黄河北岸,也非常凑巧而且非常奇特的有一道基本保持东西走向的而且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山脉——中条山。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地理景观:黄河的北岸为阳地,中条山的南麓也是阳地,阳上加阳,是为纯阳。那么,位于黄河北岸中条山南麓的永济市(部分)、芮城县、平陆县、夏县(部分)、垣曲县(部分)地方就是阳上加阳之地,就是天下的纯阳之地。在这片纯阳之地上,有一个阳极(阴眼)——芮城永乐镇。而奇妙的是,恰恰就在此地,出现了非常神奇的人物——吕纯阳。
吕洞宾出生的地方,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的原址。永乐宫全名叫做“大纯阳万寿宫”。人以纯阳而名,宫观也以纯阳而命名,虽然是为了纪念吕纯阳,但诞生了吕纯阳的地方又建起天下的纯阳观、纯阳宫,这不是神奇的纯阳之地的阳极所在吗?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天下纯阳之地就在运城,永乐镇就是这片纯阳之地的阳极所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极两仪图中阳鱼的“阴眼”所在。
当然如果我们仅仅抓住山南水北,那么天下的纯阳之地也绝不止河东一处,比如陕西咸阳,也是一处纯阳之地。而且这样的地方绝对还有。我们为什么还说“运城是天下太极图”?这是因为运城不仅有纯阳之地和阳极所在,而且还因为天下太阴和阴极之地也在运城。
三、太阴之地也在河东
在古老的河东大地上,有非常古老的的“天下第一县”——绛县,在这里,有一座非常奇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有亚洲最大的独木雕卧佛的寺庙——“太阴寺”。
太阴寺有很多地方与全国各地的庙宇都不相同。
我国的寺庙不管是依山势还是依地形而建,庙宇的方位基本都是坐北朝南。坐北朝南是中国寺庙同时也是北半球建筑最重要的选址依据。中国是典型的季风型气候。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肆虐经过,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四季风向变换不定。
但绛县这座太阴寺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坐落在中条山的北山脚下,冬季,打开庙门,西北风呼呼地就吹进来,夏天,凉爽的南风被中条山遮挡而不能吹来。这样的建庙形式真是一反常态。
一反常态的还有这座寺庙的主殿,从金代建立开始到现在年来,主殿的名字竟然一直都不是“大雄宝殿”,而是“大雄之殿”。
当然,最让中国人不太能理解的就是这座寺庙的名字“太阴”。
中国人历来都是喜“阳”厌“阴”的。我们夸奖别人,说阳刚,阳光;说人不好就是阴险,阴毒。我们说活着叫做阳气,阳寿;说人辞世就是阴间,阴曹地府。这个寺庙,不仅名字为“阴”,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阴,是“太阴”,是极阴,是至阴,是阴上加阴。这样的名字不奇怪么?有人说是因为中条山绛县段有一段山脉被称为东华山,因其壁立千仞,终年少见阳光,故又名之曰太阴山。虽然这种说法曾出现在绛县县志中,但想想中国山脉中,壁立千仞者全国不可胜数,而且只要位于山北,都是终年少见阳光的,为什么别的地方的山就不叫太阴山呢?这显然是当地古人曾经也想解释太阴寺名字的由来,找不出阴上加阴的原因,于是就只好编造出“太阴山”的说法来。
还是回到我们的“阴阳文化”上来,这个地方叫作太阴,肯定也是和太阳光线有关系。
太阴寺坐落在中条山北。中条山北的永济市(部分)、盐湖区、闻喜县、绛县的广大地域都属于阴。但这个地方为什么阴上加阴呢?那就还需要有一条河水,这条河水还必须基本是东西走向的,并且这条河水还必须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这一带北边有没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呢?有!这条河现在叫作浍水河。
浍水河古名涣水河,又名浍水、翼水,是汾河第三大支流。它发源于山西省浮山县大圪塔村大圪塔山西侧,但从浮山一路而来,水势一直很小,一直到了绛县翼城曲沃交界处,浍水河才水量突增,从翼城绛县由东向西经曲沃、侯马然后流入汾河。
浍水除过源头外,最主要的水源有四处,而且基本全部出自绛县:
一是被称为“五水归宗”奇观的绛县大交镇大郡泉、贺水泉、程景泉、范璧泉、晋峪泉五处大型泉水。二是绛县东部磨里峪里册峪的两条隐河,绛县东南端磨里峪的大晋堂村的泉水自东向西潜入地下后,在古称清河湾的地方与南来的里册峪黑河潜流相会,折北过三涧村后喷涌而出,再经范璧、浍南直达浍河。三是绛县境内的续鲁峪、里册峪、磨里峪等季节性洪水。四是绛县西北沸泉村的绛水。
郦道元《水经注·浍水》记述,“水出绛山东,寒泉奋涌,扬波北注,悬流奔壑,一十许丈,清崖若点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此水从绛县沸泉出发经曲沃景明形成瀑布后归入浍河,成为晋水的主要水源。
《左传·成公六年》:“(新田)有汾浍以流其恶。”西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足迹遍布曹魏之地和蜀吴边境,后来做过《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的大学者杜预注:“浍水,出平阳终绛县南,西入汾。”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又西南与诸水合,谓之浍交。”
已有不少学者考证,这里的浍水河其实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晋水。
不论是战国时期的三晋还是春秋时期的晋国,都与这条河水紧密相关,尤其是晋国都城长久以来一直围绕这条河水而不曾远离。而晋国的开国君王唐叔虞国号并不为晋,后来唐叔虞的儿子子燮即位后因为迁徙都城到晋水一带,于是改国号为晋。
唐叔虞原来的国号不是晋是什么呢?是唐。国号为什么是唐呢?因受唐叔虞受封的地方是原来唐尧的故地,而翼城绛县曲沃一带,正是唐尧故地。这条现在名为浍水的晋水,不仅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国,而且在唐尧时期就已经滋润华夏百姓,对整个古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绛县恰恰在中条山北、浍水河南,正是阴上加阴的太阴之地,阳眼处恰恰就是绛县的太阴寺。
围绕着中条山,南有黄河拥,北有浍水抱的这片广袤的土地恰恰是一阴一阳,而且有阳眼和阴眼,正是天然的两仪之地,而且两仪依中条合二为一,恰是一幅标准的天然太极图。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本期责编:王运涛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