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进兵工子的晋南姑娘百家故事
2022/11/5 来源:不详有效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626/4197040.html
01导语:
通过写大三线建设的厂子历史,结识了一帮年过半百的三线子弟,虽然三线历史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已经被世人渐渐淡忘。但是我们这些三线子弟,还魂牵梦绕着曾经的三线兵工厂。
前两天一位山西晋南的杨哥,向我说起了一个晋南姑娘与他的爱情#百家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在我们三线坦克基地流传的一首童谣“小姑娘快长大,长大嫁进兵工厂”,没想到当我远离了我们山西绛县那片黄土地的四十年后,还能听到现实版童谣成真的故事。
02童年:从东北到晋南,初相识
故事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山西晋南中条山北麓建设的国家第二坦克基地——山西厂。
那时的中条山地区大概是除了中条山战役以外,再一次看到如此多的外地人。当地老百姓就像迎接八路军一样,欢迎三线建设者们借助在自己家。
那一年春香(应杨大哥要求:必须用化名)五岁,因为爷爷是大队书记,所以家里住的是一位坦克火炮专家,这位专家的儿子当年七岁,就是现在的杨大哥。
当年他跟着父母从东北齐齐哈尔厂,做了几天的火车到了山西晋南。
第一眼看到漫山的窑洞时,仿佛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而春香这个黄土高原上的黄毛丫头也第一看到穿着蓝裤子,白衬衣的城里孩子。
杨大哥回忆说:我的母亲是小学老师,第一眼看到长得由小又瘦的春香时就十分的喜欢。常常在地窖院的星空下,搂着春香讲东北城里的故事,教小小的春香唱儿歌,其中就包括那首“小姑娘快长大,长大嫁进兵工厂”。从那时起,杨大哥和春香就开始哥哥妹妹相称了。
后来厂子的宿舍区建好了,他们搬家时他母亲还专门送给春香一把小小钢勺子,那是杨大哥的父亲用做火炮的下脚料一点点敲出来的。
童年听妈妈讲故事03少年:上山偷柿子,偷到自己家
杨大哥他们搬到厂里后,住进了楼房,由于父亲是专家干部,也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生活。
杨大哥至今记得春香第一到他家玩时,看到什么都新奇的表情。
尤其是趁大人们说话时,准备偷偷去摸一下那部手摇电话机,没想到刚一碰,电话机就滴滴的想起来,吓得她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让母亲好一阵哄,直到杨大哥贡献出自己舍不得吃的两块大白兔奶糖,才让她破涕为笑。
记得到来岁的时候,那时候的杨大哥已经懂得男女之别,渐渐的不和春香一起玩了。杨大哥倒是经常和兵工的小伙伴们到春香他们村子附近的山坡上玩打仗、摘酸枣、偷柿子。
有一天他们正在一棵柿子树上闹腾的正欢的时候,远远的看见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大喊“抓坏蛋了,有人上树偷柿子了”吓得一帮小伙伴们纷纷坠落,作鸟兽散。
而后又听到小姑娘在喊:“哥别跑,那是咱家的柿子树。”小伙伴们停下脚步,奇怪的看着杨大哥:“原来你们是一家的啊?”
“对,我们就是一家的”春香理直气壮的回应,并对杨大哥说“咱自己家的,你要吃就多摘些吧!”。
这时小伙伴们开始起哄:“咱自己家的,你摘吧”,从此杨大哥在山上有个“家“的段子便在一班同龄的子弟圈里传开了,杨大哥再也不敢上山去偷柿子了,反而是春香每逢摘柿子季节,总是定期送一些到他们家。
漫山的柿子树·晋南黄土高原04青年:二十年后工厂里的重逢
少年的时光总是很短暂,那段时间杨大哥,一来怕小伙伴们的起哄,二来到了县城上初中和总部上技校,对春香的印象也慢慢的淡了起来。
到了七十年代末技校毕业后的杨大哥,顺利的进入父亲所在的兵工厂,成了一枚光荣的兵工人。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渐渐成了车间里的技术骨干。
一天正在上班的他,接到一个电话,让他到技术处去一趟,新来的技术员要找交流个技术问题。
到了技术科杨大哥发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正坐在办公桌旁仔细的把玩着一把小钢勺子,仿佛一切都很眼熟。
这正是在哈工大求学归来的春香,已经是金属材料硕士毕业的她,婉言拒绝了导师留校的邀请,说要回晋南照顾自己的父母,要求分配到晋南兵工厂。
到厂上班的第一天就查到了杨大哥所在车间的电话,要求派杨大哥到技术科讨论技术加工问题。
再次重逢的牵手05预兆:再做一把钢勺子
杨大哥讲到这里时,我不禁问道:
“这晋南姑娘就嫁给你了?”
杨大哥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说:
“哪敢想啊,人家是堂堂大学生,年轻又漂亮,咱就一个车间工人。”
“那最后你到底是怎么样的?你俩谁追的谁?”原谅我,已经过半百的人,依然有颗八卦的心。
“你嫂子当时也没说啥,就要求我按照那把母亲送给他的小勺子,再给做一把”杨大哥一边甜甜的回忆,一边说着。
“做好了勺子,这晋南姑娘就成了嫂子了?”我依然不依不饶的八卦着。
“没,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也不知道为啥要再做一把。我就把那把勺子拿回去又按原来的那把的样子又敲了一把出来。”杨大哥说“那时候年轻,憨哈!”
直到后来杨大哥把做好的一对勺子再送到春香手中时,杨大哥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
面对学历比自己高出一大截的年轻的女工程师,杨大哥感觉自己脑子一直不转圈。
06定情:缠着红丝线的钢勺子
其实这不怪杨大哥的愚钝,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三线子弟,远没有城市人的开放,原因是我们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幼儿园小伙伴是三线子弟,上学是三线子弟同学,毕业了三线子弟们又成了工友,很多人最后找对象也是三线厂的父母们在三线子弟内物色。
事情的转折是发生在春香姑娘数次试探,杨大哥都顽石般不为所动的情况下。
一天杨大哥回家后,已经退休的母亲笑嘻嘻的拿出来一个小红袋子递给杨大哥,然后说:“哝,人家都把这东西送你妈这了,明天春香家摘柿子,没有男劳力,你跟我去一趟。”
当杨大哥打开小红布袋看时,才发现原来是那两把钢勺子,勺柄上还都缠着密密的红丝线。
原来这晋南的姑娘春香看着杨大哥实在不开窍,而自己一个大姑娘家也不好出口,就让自己的母亲把勺子送到了杨大哥家。
这两班勺子也就成了杨大哥和嫂子的定情信物,后来杨大哥的母亲常常念叨:“这是一把勺子换回来的儿媳妇”。
两把缠着红丝线的勺子07姻缘:小姑娘长大了,嫁进兵工厂
再后来,山上的那片柿子树也顺理成章的成了杨大哥自己家的。
杨大哥结婚后曾经问过春香嫂子:“你为啥要嫁给我这么一个工人呢?”
春香嫂子很不客气的说:
“咱妈从小就开始教我:小姑娘快长大,长大嫁进兵工厂。“
”你说,是不是咱妈老谋深算,儿媳妇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了?长大了你让我嫁给谁?”
后来随着市场的变化,杨大哥所在的兵工厂也一度陷入困境,杨大哥曾经问过嫂子:
“你嫁给我后悔不?”
嫂子很是不满:“妈妈用一首儿歌,一把勺子换了个儿媳妇,你这个老杨是不是觉得媳妇得来的太容易,不踏实啊?”
其实嫂子又何尝不感谢,当年杨大哥和他的母亲对自己这个晋南小姑娘的种种关爱呢?
从那以后,杨大哥就踏踏实实的在嫂子这位曾经的晋南小姑娘的指挥棒下,过着美满的小日子。
至今,已经双双退休,依然如此,只是那两把小勺子被春香送给了儿子与儿媳妇。
08写在故事后面
“小姑娘快长大,长大嫁进兵工厂”的起源是抗战时期汉阳兵工厂搬到重庆后,由于福利高,而开始流传的。
后来三线建设时期很多兵工厂都建设在偏远的深山里,生活条件虽说比城市要差,但比当地的老百姓要高出不少,因此有着:“小姑娘快长大,长大嫁给xxx厂”这样的歌谣流传于民间。
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神秘的三线兵工厂不再辉煌时,这首流传了将近五十年的儿谣才渐渐消失。
应杨大哥要求,本故事不提具体厂子与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