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观园池浅论山西省新绛县绛守居园池
2023/9/1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曝光 http://www.yunweituan.com/jkdh/ShowElite.asp
吕俊良
《文物世界》年初冬的第一场雪,把我带入了绛守居园池的怀抱。踏上园池门前长长的石板路,望着颇似平常的大门,隐约感觉到在其看似平常的背后的那份神秘来。这里是我小时候生长和学习的地方,从初中到高中,我有很多时间在这园池里读书学习,此时,故地重游,孑然一人走在这青石板上,眼前的变化使得小时候的记忆模糊起来。时过境迁,四周很多地方已不是原先的样子,远远望去,不无几份陌生之感。推开园池的门,初降的瑞雪在阳光下闪着亮光,白色把整个园子妆扮得洁自如玉,冰肌雪肤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和温馨,循道西上,道两旁霜干风枝,银树红楼,格外醒目,眼前是荷花池,池中白雪枯荷,或耸或垂,参差疏密,好似宣纸上白石翁所绘之残荷秋月。池南有洄涟轩,背池面南,起着迎来送往之职。依道而上,登高北望,眼前一片明亮,好一个旷古奇观:树木千姿百态,犹如苍龙拂天,脚下绝岭悬坡,使人蹭蹬蹉跎,池水缭绕,堤岸联绵,高台耸立,山石高下,真是纤列之状如一古,崩剥之势似千年”,古人之幽情隐隐于这一丘一壑之间,自然之美
韵呈现于这远烟高雾之上,五寻百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触景怀古,国人有好园之尚,早在秦汉就有远名,秦时有上林苑、筑阿房宫,汉有东苑、甘泉苑等数十处。其亭榭楼阁更是美仑美奂。
绛守居园池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年),是当时绛州太守梁轨设计营造的一处州府园林,园池是按我国古代前殿后园的格局营造的《园冶·相地》云"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园池引二十里外鼓水入园,蓄水为沼,其当时建园者的用心之良苦,当时工程之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隋代渐已成熟,园池已经成为当时园林艺术的专用名词(人们把比较大的园林称园苑,把比较小的园林称园池)。绛守居园池,经罗哲文先生考证"居园池西部为莲池,与蓄水池以渠相贯通,池南为洄涟轩,池西有冬景亭,周环翠竹,园的中心有一土丘横贯南北,通向静观楼。东侧叠石为山,有影壁,六角形拱门,春景亭、八卦亭、拙亭、燕节楼、望月台、苍塘风堤、孤岛等。虽经历代修葺,但整个布局规模仍大体保持了隋代的形貌。”居园池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处隋代园林遗址,故又称隋代花园。历经战乱与时代变迁能一直保存至今,表现了这座园池的悠久的吸引力和审美魅力,极为难得,弥足珍贵。
隋代统一中国后,由于开凿了沟通南北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加紧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历程。它起到了上承魏晋遗风,下启盛唐辉煌的作用。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即产生于此时,居园池这一古典园林和我国最早的山水画同时产生,正是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真实反映。居园池以其古朴、雄浑造园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
"以小见大":绛守居园池,一反汉以前的排比布陈的写实手法的大型园林布局;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以静观为主的小规模园池。完成了由粗放型园林转入纯粹追求视觉审美的精致园林的跃进。以小见大,意味着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人们更多的审美追求,在有限的景观里,包含着更多的主观感受。”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诸法本无大小相,大小在人情",这种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自然的统一,以小见大,撮自然万物之奇,得自然规律之要,达到地搜胜概,物无遁形,天人合一”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融写意与写实为一体,成为当时造园技术的一个飞跃。风景绘画的咫尺千里”与园林的“以小见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融自然魅力的满足和情动的渗入,成为古典园林的造园追求。“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庭山赋》)”。心随景生,景随步异,达到情景交融。在居园池中,上孤岛亭"、登静观楼”,体会山泉木石之野逸,邻听鸟语虫鸣之清音,感受烟霞雨雾之缭绕,欣赏绿暗花明之亮丽。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丰富的审美感受。
“宗教思想”的影响和比兴手法”和运用:从居园池其本身的布局和建筑物的建构上看,深深地渗透着当时宗教文化的影响。儒、道、释三教融会为一,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社会人文思想,极大地支配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和人们的文化活动。按照居园池前殿后园的布局来分析,前殿州府大堂是以左右对称、形制规则、直线感强的建筑形式,给人一种等级森严,条理分明及重视传统儒家思想观念之感。园池以甬道横贯南北,以子午梁的形式建起了后园与前殿之间的联系,把园池东西分开,东面为园前区,西面为主景区,直通静观楼。园池的园前区,有象征佛家净土教的放生池营造的方形莲花池,有摹仿佛家建筑的藏经楼”而临水架建的洄莲轩,洋溢着一片佛家气息,反映了一种放诞玄远,超然绝俗,初出芙蓉”的佛教化身,表现了佛教的出世观。在居园池主景区,由自然形成的不规则、非对称的曲形池岸线,起伏曲折的亭台楼榭,花草树木等自然形状,给人形成对自然本源神秘、深远、持续的道家宗尚自然气息的强烈感受。居静观楼”,致虚守静,吾以观复;登望月台”,风月清夜,飘摇云表;上岛中亭",犹蓬莱求仙,灵池遥台;看苍溏风堤",适逢霞雾初起,更有一种仙山神水之意趣。道家的这种自由不拘、返璞归真、淡泊高雅的仙风道骨",反映在园林艺术上则是质朴而空灵的自然美学观。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意向。
国人的空间”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老子的道德经》中这样讲!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国人看来;无"就是空间,在老子的思想中“无”即是自然的道",也是生命的节奏。对于空",国人有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等词来形容。在园林中有"虚空纳万景”之说,很早国人就意识到,规定性越少,想象余地就越大,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的限度的空间,让人们去揣摩和思考。笪氏日!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实景只有通过简”和疏"的造景处理手段,才能使其景致清历,才能引起人意像中的空景显现;“朴以至真,拙以存雅”,只能通过朴”和拙"造景处理手法,才能显露出精神境界上的真",产生古典审美意义上的雅",达到单个建筑形制之上的传统空间意识上的神”。邵雍在诗中言!更小亭栏花自好,尽荒台榭景才真",如此简疏古拙",成为国人古典园林审美中的主要评判标准,使园林起到疏瀹而心,豁妄归真”的审美效应,这也正是居园池所给人的雄逸浑朴的魅力所在。
居园池在纳千顷之汪洋的同时,不忘于收四时之烂漫。园池中巧于因借",通过借景和空间中的景与景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新的意境的表现,表现了园池造园者匠心独运之处:在作为夏景的莲花池相应的西墙设冬景亭,植青竹千竿,构成了这一景区荷静竹深”的灵动之妙。在影壁内设春景亭,植百合、迎春、牡丹,成园中园”,与池岸上成排柳树形成柳暗花明"之呼应。景区东面瓜蔬、秋禾,枯藤、黄菊竹萬,与拙亭草房形成空明幽静的秋深景观,夕阳西下,箕居其间,尤如深山中人,亦雅亦乐其意浓浓。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林黛玉题世外桃园匾额诗)仙境般的绛守居园池作为隋代唯一现存的古典园林,其雄逸浑朴,吸引着历代众多文人雅士,唐代绛州剌史樊宗师写有绛守居园池记》,称园池亭台沼池,奇意相胜";树木盛茂”丽绝他郡",由于其文章用字造词奥僻,被韩愈称之为涩文"
为后人竞相猜解。宋朝范仲淹留下了居园池》"绛台使君府,亭台参园圃,一泉西北来,群峰高下睹。"的美丽诗篇。要绛守居园池记》涩文”的影响,岑参、欧阳修等诸多文人雅士频频光顾绛州居园池,争相探其涩文"之解,欧阳修在其守居园池》诗中曰:“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览登周四隅。异哉樊子怪可吁,心欲独出无古初。穷荒搜幽入有无,一语诘曲百盘纡。……柏槐端庄伟丈夫,苍颜郁郁老不枯。靓容新丽一何姝,清池翠盖拥红藁……”。园池成为无数文人骚客探胜寻幽,观赏研读的必到之处。
雪中看园池,居园池历经岁月的洗练,越加显现出其妖娆,浑朴的风姿。站在绛守居园池的高处,放眼望见新绛文化古城全景,更让人产生绵绵怀古之幽情,古代前人优秀文化遗产,成为养育我们的土壤。让我们在不断学习研究吸取营养的同时,发现她更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