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小吏的诗意生活,一生只留下六首诗,王

2023/7/23 来源:不详

提起唐朝诗人,他们大都过着诗意的生活,如李白、王维等文学大家世人敬仰,而说起诗人王之涣,则需要细思一下才有些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不是特别出名的唐朝诗人,他的一首七言绝句赛过七绝圣手王昌龄,而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则力压五言宗匠王维。

这也难怪,王之涣不像王维等诗人参加科举并皇榜中状元,还有李白、张九龄等人在京都长安任职,而王之涣只是小县城里一个不出名的小吏。同时李白、杜甫等名家传世的作品动辄数百甚至上千首,即使英年早逝的李贺、王勃也有上百首,而王之涣一生存世的作品只有区区六首。

01快乐的小吏

王之涣出生于官宦世家,天资聪慧却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在山西新绛县的县城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生性自由散漫,虽倜傥但有异才,善于写诗且多改为歌词,他算是唐代歌坛的词作者。

他不仅写诗唱歌,还喜欢旅游。这个人不喜欢去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感受繁华世界,而是经常往西北高原大漠去,经常站在高原上引吭高歌,因此有人断定他的血脉里有着游牧民族的基因。

他生性豁达兼有奇才,深得妙龄少女喜欢。在县府担任县丞时,县长的千金居然看上了这位小吏,这时的王之涣已经成婚而且还有孩子,这位大家闺秀不觉得委屈,嫁给他后体贴入微。

王之涣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既没有觉得怀才不遇,也不觉得生活清苦,在工作上也是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他的生活有诗意,虽官职不大,但乐在其中。

02开阔的眼界

居住在一望无际、人少地广的大西北,很多人具有粗犷豪放的性格,这是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理解不了的,而王之涣经常喜欢登上空旷的山顶放声高歌。

这一日,他登上了位于山西境内的鹳雀楼,这座楼由于结构新奇,加上面对滔滔黄河,很多文人墨客在此为之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诗作。

王之涣不是第一个登上鹳雀楼的诗人,当时他年方三十五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在楼顶仿佛是一位歌手,一曲五言绝句响彻云端。

高歌这首诗的时候,诗人遥望着西边的落日渐渐隐入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而滚滚而来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从眼前流去,这是一幕宽广辽远的画面。

接下来诗人出乎意料而又自然密切地引出了生活的哲理,登高方能见远,这两诗饱含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憧憬,也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人说五言绝,此为第一首,力压五言宗匠王维。

有如此眼界的人,他的生活自然诗意满满。

03广阔的胸怀

唐代边塞诗人以高适和芩参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大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情和思念家乡之情。

王之涣没有军旅生活经历,他只是一个游客,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独行在丝绸之路上,在西出阳关的征途中,他耳闻目睹了戍边将士的孤寂心情。

这一日,王之涣与两位边塞诗人王昌龄和高适在酒楼上饮酒,并观看梨园班子唱曲,唱的都是著名诗人的诗歌,而其中最漂亮的姑娘一开口唱出了一曲凉州词。

诗的前两句是一幅唯美的画面,汹涌澎湃的黄河一眼望去如入云端,而一座孤城淹没在万仞高的山脉中,既展示了广漠的风光,又突显了地势之险要。

羌笛音色高亢,有悲凉之感,诗的后两句语句委婉,同时流露的怨情有十分强烈,把征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人说这首诗是七绝的压卷之作,赛过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之涣不是戍边将士,却能把边塞生活写得很有诗意,其胸怀广阔让人佩服。

作品不在多而在精,相传美国作家聚会,大家纷纷以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的作品,一位女士微微一笑,她这一生只写过一个字《飘》,那些洋洋得意的笑脸立马面面相觑。

王之涣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唐代诗人,他一生存世的诗歌只有6首,每一首诗,每一个词,每个字都能碰出火花,让那些多产的作家汗颜。

他不像张九龄、韩愈等人位居权臣,他只是小县城里的一名小吏,但他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也很有诗意,他喜欢写诗,喜欢唱曲,喜欢旅游,他的生活令人羡慕。

王之涣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至今读来依然光芒四射,读完他的诗,五言宗匠王维和七绝圣手王昌龄也为之逊色,登鹳雀楼、凉州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