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县横水北西周遗址古DNA研究
2022/7/14 来源:不详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绛县文化局。吉林大学深度参与了发掘工作,此后该遗址古DNA工作主要由吉林大学硕博士完成。年吉林大学谢尧亭完成博士论文《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声称横水墓地至少有14座墓葬是“倗伯”的墓葬。关于该墓地属性,学术界有各种无根据的猜测,但不能服众。本文仅简单回顾一下吉林大学几次对横水北墓地古DNA的研究工作。年,吉林大学赵永斌博士论文《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给出了横水北一些遗骨的mtDNA测试结果。根据论文中墓葬编号对比,可以发现赵永斌博士论文中数据隐藏有两任“倗伯”的线粒体类型,其中一个是已知横水大墓中最高规格的八鼎两簋大墓墓主的线粒体类型,为M*。该墓编号M,为两棺一椁葬具。年,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红杰博士论文《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指导教师周慧)又给出了横水大墓的一些Y染色体类型数据。在其标注的山西绛县横北大墓中,其中九个是Q1a1。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李红杰博士论文没有给出对应的墓葬编号。迄今无法找到这9个所谓“横北大墓”对应哪些墓葬。年,吉林大学赵永斌、李红杰等人在《PLoSONE》发表英文论文:“AncientDNARevealsThattheGeneticStructureoftheNorthernHanChineseWasShapedPriorto3,YearsAgo(古DNA表明北方汉族的遗传结构形成于3年前)”。这篇论文中给出了一些墓葬编号与线粒体和Y类型对应。可以发现墓葬编号M即八鼎两簋大墓墓主Y类型是Q1a1,线粒体类型确实是M*,其线粒体高变区突变位点与赵永斌博士论文中给出的结果也一样,显然这里墓葬编号是与谢尧亭博士论文中的墓葬编号是一样的。因此可以非常明确有八鼎二簋的“倗伯”其Y类型是Q-M。该论文详细数据如下,其中R1-R7是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数据。然而赵永斌等人这篇论文,按照“贵族”、“平民”、“奴隶”三个身份进行了数据统计,其对应墓葬编号和属性也不完全透明,争议声音比较大。此后关于横水北古DNA研究沉寂了几年。年,吉林大学再度动作,杨宣硕士论文《晋南地区横水西周墓地古代人群的基因组学研究》(指导教师崔银秋)再次重测了横水北遗址的部分人骨。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显然这一次测试结果应该更准确。该研究成功提取并送测41个山西绛县横水墓地的牙齿DNA。详细数据见下表。论文以“倗伯”、“贵族”、“庶民”和“殉人”四个身份,代替了赵永斌等人论文中的“贵族”、“平民”和“奴隶”划分,似乎更合理。其中有13个样本获得Y染色体和线粒体结果,包括两任“倗伯”的类型,如下表。再次证实M墓主属于Q1a1a1a。引人注目的是M2号墓主有了结果,Y和线粒体类型与M都一样。该墓主曾以“倗伯”身份被媒体新闻爆炒过,由于他的随葬品鼎簋数目没有他的夫人M1墓主多,一些Y纳粹借此鄙视其“地位低”。当把杨宣硕士论文结果与赵永斌等人英文论文结果比对时,可以发现有几个样本是得到了重测,但结果有一些差异。M墓主的线粒体类型:杨宣新测试结果是A++,而赵永斌等之前的结果是M*M墓的3号殉人:杨宣新测试线粒体结果是D5a2a1,而赵永斌等之前的结果是D4。并且新获得了Y单倍群类型是C2b1,之前没有结果。M墓的2号殉人:杨宣新测试Y结果是O2a2b1a2a1,而赵永斌等之前结果是老编号O2a即新编号O1b。并且把线粒体类型进一步细化为F1a1c2。M贵族墓:根据墓葬编号对应,可以知道赵永斌等人论文结果Y是O3a,线粒体是F。杨宣论文有提取到该样本DNA,但没有给出结果。M贵族墓:根据墓葬编号对应,可以知道赵永斌等人论文结果Y是N,线粒体是D4。杨宣论文有提取到该样本DNA,但没有给出结果。M贵族墓主:根据墓葬编号对应,可以知道赵永斌等人论文结果Y是Q1a1,线粒体是M。杨宣论文有提取到该样本DNA,但没有给出结果。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杨宣论文的结果应该更准确,赵永斌等人论文中有几个样本线粒体类型和1个样本的Y单倍群类型给出了错误结果。在赵永斌等人论文中,还给出了7位实验室研究人员的Y和线粒体类型,其中两位男性研究员都是O3a3,因此不排除实验室污染影响的可能。杨宣论文中关于纯基因部分结论还有:根据亲缘关系计算,两代倗伯M和M2具有二级关系,结合考古推测他们可能是爷孙或叔侄关系。常染色体主成分分析表明,虽然横水人群墓主和殉人在Y染色体单倍群上有较大的差异,但常色体成分没有明显的差别,如下两图分别以欧亚人群为背景和以亚洲人群为背景的横水人群PCA分析,横水人群聚类在北方少数民族和南亚人群之间,与现今的东亚人具有一定的遗传相似性。与古代已发表的人群相比,横水人群与中原仰韶、中原龙山,夏家店下层及晚期青铜铁器的黄河流域的人群聚类,在遗传成分上表现了一定的相似性。以欧亚人群为背景的横水人群PCA分析以亚洲人群为背景的横水人群PCA分析混合分析表明,横水人群中北亚成分占19.24%,南亚成分占78.82%。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晚期到铁器时期、中原的仰韶(北亚成分占22.87%,南亚成分占43.11%)、中原龙山(北亚成分占18.57%,南亚成分占79.44%)、现代汉(北亚成分占14.68%,南亚成分占85.08%)、日本、韩国的人群的构成比例相近。横水人群混合分析结果关于Q1a1a-M父系单倍群的起源与发展,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绝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主观性需要进行盲人摸象式猜测,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各位专家学者。目前已知的Q-M古DNA,既有五六千年的中原仰韶文化遗址古DNA(河南三门峡晓坞遗址1例,另外陕西考古博物馆展板展示的西安高陵杨官寨有5例Q,大概率也是Q-M),也有3多年前的蒙古高原东南部乌兰朱和文化的古DNA,在欧洲方向还有与横水北同时代的大约年前的摩尔多瓦境内的古DNA。而摩尔多瓦境内的这例古DNA与不丹和东南亚文莱方向的现代Q-M样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以目前有限认知,任何对Q-M父系单倍群起源和扩散的所谓“断论”,都是基于先入为主的主观倾向性的甚至带有恶意的臆测。本号主相信,如果无法理解“鹰蛇之夏”和“埃夏一体论”的理论体系框架,不能客观把历史、考古、分子人类学研究融合在一起,专家们对Q-M单倍群起源与扩散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答案。Q1a1a-M系统发育和分化时间简树陕西考古博物馆展板显示杨官寨父母系类型更多参考6年时间跨度的动态古DNA信息揭示欧亚大草原路线的青铜文明传播焊接华夏5年文明(2):从尼罗河到长江黄河鹰蛇之夏小书店鹰蛇之夏官方淘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