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尧的一些传说故事
2022/10/8 来源:不详尧、舜、禹,大家都听过,有没有其人,我们只能从历史古籍中找寻他们的影子。
尧是哪里人?这个疑问现在有了答案,尧的故里在运城绛县尧寓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书上有记载,现实生活中关于尧的传说、故事在这里更是俯拾皆是。
《纲鉴》载:“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阿:《辞海》以“大的丘陵”解释。三阿即三座高大的丘陵。尧寓村南面有三座大丘陵,称东尧岭、中尧岭和西尧岭,与史书所记吻合。《帝王世纪》载“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或从母姓伊”。我国上古时期的尧王,是黄帝的第四代孙帝喾与伊祁侯的女儿庆都所生。据尧寓村民代代相传,帝喾与庆都成婚后,因帝喾一直行军打仗,庆都就一直寄居于伊祈娘家,后来生下了尧。由于尧是寄居在舅父之家长大,后人就把尧王出生的村庄称为尧寓村,意思是尧寄寓居住的地方,至今一直沿用。
尧寓,这一历史久远的特殊村名称谓,带着明显的尧王名字印记,或许这就是尧王故里的本色注解。明嘉靖己末春《绛县志》记载,绛为尧之故墟,历年既远,沿革不同。清顺治十六年《增修绛县志﹒序》称:“贤人君子又生于期间,往往有陶唐遗风”。该村地上地下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出土的石碑和文物,更进一步证实了尧寓村是尧王故里。该村出土有“陶唐遗风”石匾、“巍严配天”石匾、“创建寨记”石碑、“古驿道碑”等文物记载可作考证。尧寓村收集珍存的能够反映和佐证帝尧故里的古石碑、古石匾五通,砂陶等完整器物及古灰坑、古陶窑、灰层等遗址多处。近年在尧寓村出土和保存的古文物有余件之多,像石锄、石铲、石斧、石锛、石刀等。还有陶碗、陶鬲、陶盘、陶瓶、陶杯、陶斛等。许多的地下文物还有待发掘。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在尧寓村发现的“唐尧寓处”石碑。此碑半圆顶,碑身高92厘米,宽47厘米,碑阳以斜锥阴刻“唐尧寓处”四个隶体字,上款竖刻:大晋永和二年孟春创立。下款补刻:大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刊。此碑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有关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
“陶唐遗风”石匾:清乾隆七年三月初三,石匾始悬于尧寓村古城门楼之上。
可以说,尧的遗迹遍及该县,不仅有尧的出生地“尧寓村”,还有初建都的“尧都村”、尧巡视时住过的“宿尧村”、尧王领兵打仗停过的“尧寺头”等。此外,还有像东尧岭的“尧王庙”遗址,尧寓村前有尧、舜、禹“三官庙”和有“娥皇庙”、“女英庙”等古遗址以及中尧岭的尧王出生密洞。在东、西尧岭有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尧寓一带诸多的历史遗存、遗物充分证明,远古时期的尧王曾带领大部落长期在此生产、生活,治国安民。
有关尧的传说
至今,绛县流传很多尧的传说。
比如尧字的演变。尧寓人说,传说中的第一个“垚”字,就是三个高大的丘岭,这与现在尧寓村南的东尧岭、中尧岭、西尧岭相吻合。尧母庆都生下尧,根据三岭地形便给他起名叫“垚”。第二是“尭”,尧王给尧寓古老村民,挖了两条引水泉,人们为纪念此事,在“垚”字下面添了两笔,成为年前“唐尧寓处”碑中的“尭”。第三个“堯”是尧王带领大臣治理了洪水,于是又在“垚儿”的中间加了一横,变成现在的“尧”。今天的“尧”是“堯”的简化,但上下结构未变。
“尧寓村”村名的来历。“尧寓村”原来叫“窑峪村”,到了帝尧时代,大臣们常来往于尧寓。有一天,尧王的大臣方季和伯夷来到尧王故里,和尧寓父老商议:此处三岭皆为土,三土为“垚”,真龙天子尧王生于此,何不以“尧寓”为村名。村民听后,拍手称好。从此,“窑峪村”就改名为“尧寓村”。现在有残碑半截,上刻有尧的大臣方季、伯夷于巡视中而得名的经过。
“陶唐遗风”石匾的来历。尧寓村古城门墙上镶有一块醒目的“陶唐遗风”石匾,四个大字金光闪闪。相传,乾隆年间,江南一带流行瘟疫,死了很多人,江南有个才子来到北方五台山求得了治瘟疫病的良方妙药,怕药方丢失刻在宝石上,急忙往回赶。路过尧寓村,看到三官庙富丽堂皇,走进庙内一看,上坐着尧、舜、禹三皇,把行李放在旁边就叩头,求三皇保佑江南人民安康,叩完头后,急忙就走,一直走到黄河渡口,才发现药方宝石和行囊丢了,急得团团转。路人听说他求药方和遗失的情况后,一人劝说,尧王老家人情好,路不拾遗,你快去找,肯定能找到。江南人返回尧寓村,看到三官庙前搭一草棚,住一老人,就说明原由。老人拿出他的行李、药方和宝石。南方人赠银酬谢,老人坚辞谢绝。南方人高兴地说,我求得了良方妙药,更求到了尧王美德。乾隆七年三月,江南几百人敲锣打鼓送来这块石匾,悬在城门楼上。
“二鹿门”的来历。相传,尧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娥皇,二女儿叫女英。大女儿是尧帝的养女,小女儿是尧帝的亲生女。她俩都非常聪明贤慧。尧帝将二女许配给继承人舜为妻,以便辅政。本应大女儿为舜的大夫人,小女儿为小夫人。可尧夫人有偏爱,想让小女儿女英为大。尧帝秉性仁慈,执拗不过家人,也不争执,想出了一个计策,就和夫人商量了一个君子协议:二女出嫁之时,让她俩骑着梅花鹿从故乡尧寓村出发,谁先到达历山,谁就为大。娥皇和女英骑鹿走的门,后人叫做“二鹿门”,留传至今。两女出嫁之日,她们从故乡二鹿门出发。娥皇骑着梅花鹿从故居去历山,在路上她的随从给她换了匹高大的野马一路奔驰而行。女英骑着梅花鹿去历山,在半路上她的随从给她换成快速如飞的野骡子,疾驰而行。还未到历山,在半路上骡子要下骡驹,延误了时间,娥皇早到了。尧夫人只好顺从天意,大的仍为大,小的仍为小,其实这都是尧王的计策。
还有许多有关尧王的传说,如他坐过的石椅、用过的石桌、尧王密洞、尧王古道、尧王祭天坛、点将台、祭天塔、洗澡潭、南天门、锅锅门、青龙岗等遗址以及与之相关的石碑等,每处都有民间传说,情节动人。
有关尧的民歌
尧寓村,品字山,尧王出生在此间;
身材高,智慧大,为民造福治天下。
尧寓村,尖尖山,尧王起兵在此间。
又点兵,又祭天,平定混战保平安。
庆都娘娘喜怀孕,十四个月方离身,
电闪雷鸣青龙滚,尧王出世惊世人。
流传较广的还有《花鼓曲》:
一条白绫织得端,一盘神龙绣中间;
尧王生在尧寓村,天下百姓颂尧天。
哎呀哎呀哎子呀,天下百姓颂尧天。
二条白绫织得宽,二盘神龙绣中间;
尧王访贤到历山,禅让虞舜万古传。
哎呀哎呀哎子呀,禅让虞舜万古传。
一条毛巾织的长,中间绣了一盘龙,
尧王出生在此庄,唉呀唉呀唉子呀!
两条毛巾织的宽,二条龙绣中间,
尧王访贤到历山,唉呀唉呀唉子呀!
有关尧的民俗
汉民族有给“六十岁”老人过大寿的民间习俗,相传这一习俗就是从尧兴起的。相传尧王将帝位禅让给舜,仍回到尧寓故乡欢度晚年,舜王继位后,每年三月三日在尧的生日这一天都要带着娥皇、女英和大臣回到尧寓给尧王祝寿。尧寓村民在三月三这天穿着新衫也给尧王祝寿。尧王很高兴,一直活到岁。从此留传下三月三,穿新衫,女婿带着夫人、儿女给岳父、岳母祝寿的风俗习惯。尧寓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庙会举行隆重的祭尧活动,男人们头戴柳条帽,身披兽皮,手敲着陶制的瓦鼓、铎铃,唱着“击壤歌”,在尧庙前载歌载舞,表示对尧王的怀念和敬意。
与尧有关的民俗传说还有很多,像“尧王兴拜年”。“拜年了,过年好”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几千年来民俗的经典,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现在实行的“团拜”就是拜年的延续,那么“拜年”一词是怎么来的,尧寓村民代代相传就是文明始祖尧王开创的。相传原来的尧寓村人们因为小事情经常闹意见不和睦。尧王禅让回到尧寓村居住,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着急,想了一个办法:让大家在每年正月初一吃完早饭,年轻人去别人家给长辈们磕头,平辈作揖鞠躬,表示平常有伤害的地方互相道歉,大人们还给小孩子枣、核桃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和谐了,邻里之间也团结了。大家都感念尧王恩德,就把这风俗一代代传承下来。
“土葬”也叫埋人,为什么叫埋人呢?因为在古代人和动物一样,死了以后就将尸体抛在野外,兽咬、鸟叨。晚年尧王告老还乡,看到后心中不忍,说老人们辛苦一辈子,怎么能这样呢?就让后人把死者用土埋起来。所以就叫埋人,不管是在地堰上挖洞,还是平地打坟,再到有钱人修筑坟墓,但统统都是埋人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