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连载第15期殷商之无力回天

2023/2/17 来源:不详

北京手足癣医院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10119/8604561.html

前情概述

在上一期中,我们主要讲述了武丁执政时期,进行版图扩张战略。到武乙执政时,开始谋划神权制向王权制过渡。文丁执政时,商朝已经衰落,西边的周人势力在季历的率领下开始崛起,文丁以加封季历为西伯候,借犒赏的名义囚禁季历,并处死在殷(今河南安阳)。

本期概述

商朝后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历史将商王朝的灭亡归咎于纣王帝辛一人,后世史官对其口诛笔伐。以至于今天我们读到的绝大部分史料中,关于商纣王帝辛的资料,几乎都是负面形象。

商朝当时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本质上他是一个联邦。他的特殊性在于做为联邦的核心权利机构——商王室,没有绝对的统兵权,此其一。同时,商朝是一个神权制国家,负责巫术、占卜等重要职位的人员,都是来自王室贵族内部担任,或各方国诸侯所推荐,此其二。

商朝后期的衰落,应该是从祖甲执政后期开始。因商朝这种国家体制的特殊性,在武丁时期常年对外征讨中,使各方国诸侯的将领得到了实战的历练,其作战经验丰富。

武丁尚在位时候,可能没人敢跳出来。但武丁宾天后,在王位继承的问题上出了问题。根据《太平御览》中记载,原本武丁很喜欢祖己,想将王位传给长子祖己,由于后妻从中作梗,祖己在流放中死去。武丁想让老三祖甲继位,结果祖甲跑了,最后只能由后妻生的儿子祖庚当了商王。继承人的变动,反应出武丁后期在执政上使商朝出现了危机的矛头。

祖庚没干几年也驾鹤西去,于是大家将祖甲找了回来,扶持祖甲当了商王。祖甲前期还是比较有想法,但到执政后期,就开始荒废政事,商朝开始正式走下坡路。

武乙上台后开始推行改革,欲将神权制过渡到王权制。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武乙抱憾而去。

从武丁到文丁,中间历经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在这五位商王执政期间,国家内部矛盾开始恶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下降,这期间使得边沿地区势力开始崛起,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周族,也就是后来的周朝。

周族当时的领袖是季历,按照传统的历史观点,周族的崛起引起了商朝警觉。为遏制周族势力的发展,文丁于是加封季历为西伯候,借犒赏的名义囚禁季历而死。

对于季历之死,传统历史上讲的比较简单,甚至更多的给读者传递的一个讯息是——因为商朝嫉妒、害怕,所以才想办法弄死了季历。

季历怎么死的?

季历当权时,大肆扩充军备,到处搞武装入侵。其中有一场很重要的战役——伐燕京之戎。这场战争的结局以周族铩羽而归结束。对于这场战争,记载的资料极少,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传统史学观点是:距离太远,周人不了解燕京之戎的情况,准备不充分,所以以失败告终。

实则不然,当时周人在岐地附近,已经阻挡了商王朝西进。而燕京之戎地理位置在黄河之东,绛县北边(夏商生死存亡的鸣条之战战场北边)。如果能够占据此地,就能扼守住商王朝北上。

划重点:季厉之所以跨过黄河,长途奔袭武装入侵燕京之戎,其作战目的不是一定要拿下这个地方,而是试探商王朝对周人战略东进的态度。很显然,对于这场战争,商王朝并没有做出大的军事调整。

对于商王文丁无动于衷的态度,季厉开始对余无之戎进行武装入侵。余无之戎地理位置在燕京之戎东南方向(今山西长治屯留区、壶关县),离周人本部更远。但余无之戎再往东,就出太行山进入平原地带,与商朝王畿(河南安阳)直线距离不到公里。因而,周人对余无之戎的入侵,实际上就摆明了要进攻商王朝,这让商王文丁不得不考虑这个来自西北的氏族对自己的威胁。

对于即将踏入中原的季厉来说,可能是胜利冲昏了头脑,商王文丁说要封他为牧师。他可能觉得文丁是在求和示弱,因为当时商朝已经没落,在崛起的周人面前,商王朝不敢把他怎么样。于是就欣然接受了商王文丁的邀请,结果就被软禁处死……

引另一种观点:商朝末年周人的首领季历率领族人与商交战,结果被商王文丁杀害,其子西伯昌继位。按照这个说法,季历是造反失败被杀,跟文丁软禁他而死,两者之间没任何关系。

另外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姬亶,也就是古公亶父,他为周族崛起制定了蓝图,后被追封周太王(关于他的事情,我们讲周朝历史再说)。这老哥有三个比较牛逼的儿子:老大叫吴太伯,老二叫仲雍(又称虞仲),老三叫季历。老大老二为了给老三让位,跑到了东南地区,并建立了勾吴,也就是后来的吴国。

按照儒家学派的观点,吴太伯与仲雍这是为了让贤。姑且我们暂时接受了这个观点。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两为啥不跑到羌方?(商朝西边,周族南边),要知道那个时候商朝与羌方打的火热。

即使不前往羌方,他们也可以去商王朝北边地区。但是这两老哥没有,而是跋山涉水,穿过商王朝中原腹地(也可能是沿汉水而下进入长江),从商朝的西边地区,跑到商朝的东边地区。我们姑且讲这两兄弟是真的不想当周族老大,是真的让贤。

在这两老哥没去前(商朝中期),东夷本身就存在时不时反叛,但规模都不大。可谁能解释一下,这两老哥跑到商朝的东边后(商朝后期),那地方就“革命之花“就盛开了,史料关于商朝末年与东夷的战争明显增加。

《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为虐东夷”。

《左传》“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周族与东夷,中间被商王朝隔断,周朝又是怎么知道东夷的情况?他们中间是怎么联系的?引《国史大纲》:王季时与殷畿诸侯通婚姻也。诸侯通婚那个时代很正常,不一样的是季历是与商王身边的诸侯通婚(畿:国都)。所以,不排除周族通过收买商朝王畿的权贵,从而给他们提供情报的可能性。

根据甲骨文常见卜辞中有征伐人方(人:通“夷”,即夷方)、尸方的记录,了解到在商朝末年,东夷与商朝经常发生军事冲突。且有记录说明商朝对东夷的征伐时间延续较长,规模也较大,远涉淮河流域。

周族一边进行武装扩张,一边与商王身边的通婚,然后自己的两个哥哥去了东夷后,东夷还起火了。假设你是商王文丁,面对东西两线地缘威胁,你会怎么处理季历的事?

文丁死后,帝乙继位。商王帝乙上台后,将国都向南迁移了50多公里。在之前的商王迁都中,历史或多或少均有原因。而此次为何史料中,却未曾记载其迁徙的原因?

综合上节季历之死,我们已经知道在文丁时期,周族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余无之戎,如果周族经涉县东出太行山,一马平川,全程不到公里,军队可直逼近商朝都城殷墟(今河南安阳)。如果周族翻越太行山(以当时的力量,理论上不支持)占领林州市,那周族军队前线营地距殷墟不到50公里,一天就能抵达。

故而,商朝末年的此次迁都,很可能是出于外部形势所迫。在没有任何战略屏障的情况下,商朝将都城不得不迁徙到朝歌(今鹤壁市淇县)。

引《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中所描述的:商朝外服小臣,往往是来自某族的军事首领。部分小臣位于商王朝的内服,职务呈现多元化,商朝的内服小臣可由来自外族的人担任,也可由商王的儿子担任。还可由女性担任,且商代的一人可担任多项小臣职务。通过从部落选拔人才到王畿参加训练,再回到部落中去,以加强军事领导人力。

商朝官员分内服与外服两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称内服,内服主要靠宗室贵族治理;间接控制的地方称外服,靠侯、甸、男、卫等诸侯来治理。

侯最初的时候,是商王朝设立的戍边组织,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戍边变成了正式的外服官职。甸最初是商朝派往王畿以外进行垦田的官员,因为从事农耕时间长,他们往往会将自己家族的人一起迁过去。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农作,随着时间推移,族群人口开始增长,这些甸服慢慢的开始扩充武装来对自身进行保卫。到商朝晚期时,随着甸服的规模增多,商王朝接受现实,正式设立他们为侯。

为了能够对外服进行有效管控,商王朝通常会派遣同姓贵族前往外服担负重要官职。这种远离王畿的官员,时间一长,逐渐与外服形成了互利的利益集团,导致商王室的政令有时很难约束管理他们。

随着外服势力的崛起,部分外服出现反叛,开始与边缘地区的“野蛮”部落联合起来,逐渐侵蚀商王朝的地盘,对商王朝进行挤压。根据史料记载,除周族对帝乙执政的商朝发动进攻外,西边的昆夷(犬戎)、羌方,东边的夷族也对商朝发进攻。

除外部势力挤兑,商王朝内部问题日益严峻。贵族阶级与王室的矛盾,老旧的运转机制,已无法使这个残破王朝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王朝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谁来继承帝乙的王位?这成了点燃王室与权贵决裂的导火索。

商纣王帝辛,从父亲帝乙手中接过这座风中残烛的王位,他在位期间到底做了什么,让历史对他唾弃千年?

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