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湖水系调研第天走

2022/7/6 来源:不详

涑水河是运城的母亲河,也是盐池的“保护神”。

图片出自清光绪三十年()河东潞盐行销(局部)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运城境内主要水系有汾河和涑水河,过境河流有黄河。从流域分布及地形地貌看,中条山与峨嵋岭是境内两个主要分水岭。其中峨嵋岭以北、吕梁山以南为汾河流域,属典型的河谷谷地,海拔在米到米之间;峨嵋岭以南、中条山以北为涑水河流域,海拔在米到米之间,其形状大致呈东北向西南走势,是一个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缩口半闭流盆地。

有关涑水河的最早记载在《左传·成公十三年》。其中谈及,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入我河曲,伐我涑川……”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涑水河就已经是一条大河了。

从地质学角度探究涑水河成因,与汾河改道不无关系。

晋南台地是山西台地的西南边缘,中条山、稷王山都是平缓背斜,后下陷形成地堑。当时,汾河经安邑城西(今夏县城西)穿中条山,再经太阳县(今平陆县)东的沙津渡(今茅津渡)注入黄河。此后,中条山上升,堵截了汾河经太阳县入黄河原道,迫使汾河改由中条山北的低洼处流入黄河。第四纪晚期,随着中条山、稷王山、孤峰山再度上升,汾河终改成现今河道。

涑水河在第四纪晚期是否为汾河支流,已无从稽考。但汾河改道之后,涑水河就明显成为河东洼地的一大河流。尔后,鸣条岗断层出现,使河东洼地与涑水河中间出现明显的分水岭,涑水河由此成为一条南有中条山与黄河分开,北有稷王山、孤峰山与汾河相隔的河流。

此图出自清乾隆54年()河东盐池全图《河东盐法备览》(局部)

涑水河又名涑川,发源于绛县陈村峪花儿圪塔,现流经绛县、闻喜、夏县、盐湖、临猗、永济,入伍姓湖后向西注入黄河,全长公里,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涑水河支流主要有姚暹渠、陈村峪河、紫家峪、冷口峪、藕河、沙渠河等,主流上建有吕庄和上马两座中型水库(蓄水量超过万立方米)。

整个涑水河流域东西长约公里,南北宽30余公里。上游南部夹有一道鸣条岗,将流域分为以北的涑水河及以南的姚暹渠两条河流。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绛县出了三股泉,没浇绛县一分田”的说法。过去,因绛县地处中条山余脉的垣上,地势不平,县域内所出的三股泉水都顺势流到了地势低的外县,没有浇灌上绛县的农田,涑水河就是其中一处。

从古至今,涑水河畔诞生了无数河东传奇——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定晋都于绛,一定是看中了涑水河源头的好风水。唐朝的涑水河,徜徉在闻喜裴柏,孕育了“中华宰相村”。它拐进夏县,流进宋代,似乎是为了同“涑水先生”司马光约会。当它浩荡无羁地行至古临猗。春秋时期鲁国商人猗顿,正站在河边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运输方式,将运城盐池的食盐运往遥远的西域?涑水河的波澜给了他商业灵感:改船运输,可以大大提高运量和速度。从此,涑水河见证了猗顿独树一帜的财富传奇……

河流孕育了文明,但对于盐池来讲,涑水河一度却是经常贸然闯入、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

史书中对于涑水河古道的描述大致是:水出绛县、经闻喜,至安邑县冯村转而南下,经北相、曹允、曲渠后,形成几股支流。其主流向东流入黑龙潭(当时还没有黑龙堰),其余支流向西经王家营、长乐滩流入硝池(当时还没有硝池堰)。堤低流急,主流和支流经常从东西两面冲入盐池,屡屡成灾。

事实上,涑水河历史上就是害大于利的河流。所谓利,是指上游群众截河堵堰浇地,虽堵水方法简陋,浇地也不多,但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一个灌溉系统,也就是有名的引洪灌溉五道堰工程;所谓害,就是洪、旱、土地下湿盐碱化,而其中又以洪水灾害为最大、最多。

涑水河河道具有上陡下缓、上大下小、上宽下窄的特点,加之洪水一般来势较猛,因此经常决口。

图片系9年5月20日盐化报出版(局部翻拍)

9年5月20日出版的《盐化报》上登载了一篇《闻喜、运城两县三万六千民工根治涑水河》长文。文中提及,年至年,涑水河先后发生过较大洪水十一次,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农田,其中有六次洪水侵入盐池,每次灾后,盐花不生,停止生产……

涑水河古道主流走向与现在的官道河走向大致吻合,也就是出冯村后,经樊村水库、安邑水库、八一水库、韩信沟、芦子沟,最后进入汤里滩。它依地势自然形成,是一条大沟道。这条古道既深且宽,蜿蜒曲折,遗迹明显。因此,其来水势必成为盐池的又一威胁。

为保护盐池,涑水河至少改道三次,而改道方式全由人工挖掘,这不由让人感叹古人改造大自然的决心和伟力。

改道区域主要在冯村下游,每次改道大致情况如下:

第一次——隋大业年间(公元~年),姚暹渠修成,涑水南下受阻,经过人为开挖,由北相镇向西南,经曹允滩、王鉴滩,在贵家营村受阻而挖深渠泄水至赤社滩,直达西王滩。这条人工河线,虽无考察到文字记载,然其遗迹十分明显,且8年7月涑水河大洪水即沿此线下泄,也可谓佐证。

第二次——涑水河自临猗邱家营村挖渠到永济白坊村,流经卿头镇一带至石桥村,再经枣疙瘩、常旗营入伍姓湖。

第三次——明宏治十五年(公元年),巡盐大使曾大有,以姚暹渠首中太狭,涑水河拦入为盐池患,遂导使北去。在冯村以下新开河道40公里,沿寨里、马营、邱家营、吉令、东开张入伍姓湖。这条河道即现在的涑水河路线。

涑水河的三次改道,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使涑水河尽量远离姚暹渠,不再直接威胁盐池。而正因为改了道,它化害为利,既保持了原有的泄洪功能,又有灌溉功能,减免了流域来洪对盐池的威胁,发挥着拦、泄涑水河上游及峨嵋岭以南区域来洪的作用,在其北部形成了涑水河及姚暹渠拦、泄结合的两道防洪屏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涑水河上游兴建了许多水库,且流域内大量开凿水井,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加之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等原因,已很少形成径流。同时,流域内水保措施的大量兴建,使得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大大增强,除非天降大雨,否则难以形成较大的洪水径流。

青龙河和涑水河分界线——鸣条岗

在寻访涑水河的路途中,我们欣喜地在冯村地界与鸣条岗邂逅。站在岗上,水利专家介绍说,这就是青龙河和涑水河的流域分界线——鸣条岗,鸣条岗向东延伸到闻喜香山庄,向西经夏县延伸到陶村止。其以北的水进入了涑水河,以南的水归青龙河。

峨嵋岭

向北望去,远处明显突起的一道高岭就是峨嵋岭台塬了。岭南的水进入涑水河,岭北的水则进了汾河。

鸣条岗

置身在鸣条岗上,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高度。等来到涑水河底回望过去,才明显看出那就是一道名副其实的黄土长梁。而我们又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葬身在鸣条岗西段的“孝祖”舜帝,也深切地感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厚重文化。

上马水库标语锁住涑水蛟龙防洪灌溉良田上马水库(提排站)

上马水库(排水道)

加快涑水河(上马水库~伍姓湖)加固改造工程,保证涑水河能按设计洪水流量安全下泄;

加快实施伍姓湖~涑水河入黄河口段改造工程,保证伍姓湖水顺畅泄入黄河,缓解上游防洪压力;

加强涑水河上游流域拦蓄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切实发挥工程应有的防洪缓洪作用和效益……

水利专家提出的这些建议,是对母亲河最温暖的关怀。近年来,我市统筹涑水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和修复,倾力发掘沿线资源优势,盘活生态、文旅、康养、农业等相关产业要素,建设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涑水河裙堤

在涑水河流域规划的总框架下,我市本着适度超前、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围绕“控污、清淤、添绿、畅通、增产”五方面内容,谋划示范带建设项目83个,总投资.6亿元。一个“生态向好、田园向美、生活向上、发展向前”的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渐行渐近。

我们也期待着,这条从岁月深处穿越而来的涑水河道,能够继续滋养运城、守护盐池,书写、孕育更多属于自己的传奇;也希望“水清岸绿河畅”的生态美景能够浩浩荡荡地铺展在河东大地!

文字丨水系调研组

图片丨张桐

编辑丨程丽丽

总编丨薛吉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