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舅舅仍然健在,汉文帝吩咐大臣你们

2022/10/11 来源:不详

公元前年,汉文帝给自己的舅舅薄昭派去了一群特殊的使者:穿孝服的文武大臣。这些大臣闹哄哄地进了薄昭的家,然后当着仍然健在的薄昭的面,他们开始隆重地为薄昭哭丧,好像薄昭真的死了一样。

薄昭看到这个情景,知道外甥汉文帝已经丝毫没有留自己的意思,只好自尽身亡。

薄昭是汉文帝唯一的舅舅,他曾经辅助汉文帝即位,汉文帝怎么忍心这样对他?薄昭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给刘恒亲密的陪伴

公元前年,8岁的刘恒被刘邦封为代王;第二年,刘邦去世,刘邦的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汉惠帝生性仁弱,朝政大权掌握在皇太后吕雉手中。

吕后的影视形象

吕后掌权后首先做的,就是报复刘邦之前宠爱的妃子,比如戚夫人等,她把这些人囚禁起来,不许她们出宫。刘恒的母亲薄姬因为一直不得刘邦喜爱,这才得以跟随刘恒去往代地。

当时陪同刘恒一起去代地就藩的亲人,除了母亲薄姬之外,就是舅舅薄昭。

刘恒在远离都城的代地呆了整整15年时间,一直到公元前年吕后去世。这段时间里,薄昭和薄姬都陪伴在刘恒身边。

2、刘恒十分信任薄昭

谁都没想到,吕后的去世竟然给刘恒带来了即位机会: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商议再立新君,以仁慈、孝顺闻名的代王刘恒成为最佳人选,于是陈平和周勃派人去迎接刘恒回长安即位。

经历了15年边塞的风霜,曾经的少年刘恒已经成长为一位稳重的青年君主。虽然刘恒禀性仁厚,但是他具备英明君主应有的警惕和谨慎,当他突然收到即位的好消息时,他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对此满怀疑虑:吕后狡诈狠毒,已经有不少刘氏子孙命丧她手,谁能保证这次不是吕后的又一诡计?

即使不是吕后的诡计,周勃、陈平等人都是曾经跟随刘邦建立功业的谋臣良将,智谋与心机远非常人可比,谁能保证这纸诏令不是“功臣派”的蓄谋加害?

年轻的代王疑虑重重,代国的大臣也各持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其中有诈,建议代王以有病为名推辞不去;有的大臣则认为这是代王的机会,大可以放心前去,不用有任何疑虑。

薄姬的影视形象

左右为难之时,刘恒去和母亲薄姬商议,因为即使全天下人都要加害自己,母亲也总会是保护自己的那个人。

为了儿子的前程和命运,薄姬做了决定:先派弟弟薄昭去长安探查明白,弄清都城的形势之后再决定刘恒的去留。

俗话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薄姬明白这个道理,而对于刘恒来说,薄昭显然是比皇室的亲兄弟更值得信任的人。

薄昭来到长安之后,见到了周勃和陈平,周勃向薄昭详细说明了迎立代王的原因。薄昭自然也派人四处打探,最终探得的消息和周勃的叙述完全一致,薄昭这才返回代地向刘恒汇报:诏书情况属实,不用多加猜疑,可以放心前去即位。

3、薄昭封侯

薄昭的长安之行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充满未知的风险,但是作为代王的舅舅,此时没有人能够代替薄昭前去。薄昭的亲身赴险无疑对刘恒安心即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时,刘恒把薄昭当作自己最信任的人,可以放心地把家事都托付给他。即位之后,刘恒派去代地接母亲薄姬的,仍然是舅舅薄昭。

在家是亲人,在国为功臣,刘恒认可薄昭的付出,他即位不久就任命薄昭为车骑将军,封为轵侯。

当初刘邦曾经和群臣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不王,无军功不封侯。薄昭被封为轵侯,君臣上下没人反对,显然他的功劳受到了上至汉文帝刘恒、下到文武大臣的认可。

然而,没有什么功劳可以让人用一生去铭记,更何况随着地位的提升,人总是会发生极大的改变,薄昭也不例外,他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事:功名利禄的确会对人产生腐蚀作用。

4、汉文帝的防范之心

薄昭的腐蚀开始于接受贿赂,据史料记载,薄昭接受的贿赂有周勃的贡献。

周勃是拥立刘恒即位的功臣,但是汉文帝刘恒并不是特别信任他。

刘恒即位不久就任命周勃为右丞相,周勃虽然忠心耿耿,但不可避免地犯了“居功自傲”的毛病:每天上朝时他都是一副骄横的样子,仿佛自己比汉文帝还重要。

周勃这样表现了一段时间,汉文帝没说什么,但是有大臣看不下去了,劝诫周勃要及时反省自己,以免引起汉文帝的猜忌。

周勃当即省悟,马上向汉文帝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位。

汉文帝刚上位不久,正是用人之际,可是他居然答应了周勃的辞职。

汉文帝的影视形象

由此可见,汉文帝对周勃心存不满,甚至已经开始猜忌了。

后来周勃虽然又被召回为相,但是任职还没满一年,就被汉文帝以“诸侯应该回封地”为借口免去职位,让他回了自己的封地绛县。

5、周勃求助于薄昭

周勃回到绛县后,担心自己受到加害,每逢当地的河东郡守来绛县巡查的时候,周勃总会身披铠甲、家人携带兵器前去面见郡守。

如是者几次,就有人上书汉文帝,说周勃有谋反之心。

汉文帝早就对周勃心存忌惮,现在看到大臣上书,当即毫不犹豫地下旨将周勃逮捕入狱。

周勃是三朝元老,他知道应该求什么人来救自己,于是他就送给薄昭很多财物,让他在薄太后面前为自己进言。

薄昭拿了周勃的财物,自然就向着周勃说话,当周勃的案件审理到紧急关头之时,薄昭向薄太后求情,声明周勃绝对不会谋反。

薄太后十分相信弟弟的话,当汉文帝来看望她的时候,薄太后抓起头巾掷向汉文帝,声色俱厉地表明周勃绝对不会谋反。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中的记载是: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早在做代王的时候,刘恒就以孝顺著称,此时身为九五之尊,他更不会出言顶撞母亲,于是他赶紧向薄太后谢罪,答应放周勃出狱。

周勃画像

6、亲情与皇权

薄太后深居后宫,如果连她都知道周勃绝不可能谋反,汉文帝怎么可能会不知道?汉文帝知道周勃不可能谋反,却仍然把他投入狱中,无非就是希望借此打压周勃的威风。归根结底还是周勃之前太过狂傲,为人行事不是很妥当。

让汉文帝没想到的是,自己打压周勃的举动居然会牵动薄太后出面说情。他稍微动动脑筋就会知道,周勃直接找薄太后的可能性不大,能够从中牵线搭桥的,除了舅舅薄昭之外再难有别人。

薄昭为周勃出头,其中怎么可能没有利益关系?汉文帝是薄太后的孝顺儿子,也是薄昭的好外甥,可是他更重要的角色,却是需要顾念更多人、权衡更多利益的大汉天子。

一面是至亲骨肉,一面是皇权至尊,汉文帝再顾念薄昭之前的功劳,此时心里也难免会留下相当大的阴影。

可惜,薄昭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失当,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7、薄昭的结局

关于薄昭的结局,在《资治通鉴·汉纪》中有记载,非常简单的几句话: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薄昭杀害的汉使者,就是汉文帝派出去平叛的大臣钟毓。薄昭之所以杀死钟毓,是因为钟毓依法处置了薄昭的侄子薄贵。不过这样的情节有“戏说”的成分,在《资治通鉴》、《汉书》等相关历史资料中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关于薄昭的结局记载全面的就是《资治通鉴》中的那几句话,从这几句话已经足可以看出薄昭的胆大妄为和汉文帝处置他的整个过程。

汉文帝画像

汉使者出行,接受的是汉文帝的旨意,办理的是汉文帝安排的事务。这样的身份无论到了哪里,当地官员都会按照迎接圣驾的规格接待,就有如汉文帝亲临一般。

因为汉使者代表的是汉文帝,代表的是皇权尊严。

可是,对于这样一个人,薄昭居然不经请示和批准擅自就把他杀了。这就让汉文帝陷入了十分为难的境地:杀薄昭吧,于心不忍,因为他毕竟是自己的舅舅,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对自己有辅佐之功。杀掉薄昭势必会让薄太后伤心,更会让自己背上“忘恩负义”、“冷酷无情”的恶名。

可是如果不杀薄昭,国法难容,更让文武大臣心中不服。

更可怕的是,吕后时期吕氏外戚专权的阴影还在,前有覆车之鉴,汉文帝怎么敢对薄昭再有丝毫纵容?

于是,就有了《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幕:“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

汉文帝不忍心下旨诛杀薄昭,于是就派大臣去陪着薄昭饮酒,席间大臣们纷纷劝说薄昭自杀。

这是个高招,既可以让薄昭服罪,还不至于让汉文帝背上杀舅的恶名。

可是薄昭偏偏不愿意成全汉文帝,偏偏不愿意自杀。

汉文帝只好又使出一招:“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汉文帝这招够损:他派群臣穿上丧服到薄昭府上去哭丧。地位尊贵、活蹦乱跳的薄昭看到这副情景,对外甥的用意心知肚明:汉文帝已经不能容忍他再活下去了,薄昭再也没有办法苟活,只好遵照汉文帝的想法自杀身亡。

对于汉文帝的这种做法,后世争论不少,有人认为他不近人情,有人认为汉文帝这样处理没错,他的错误在于没有及时约束薄昭,还对他委以重任。

其实无论在任何时代,总会有“当局者迷”的现象存在,汉文帝同样如此。尤其是汉文帝即位之初,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朝廷形势,能有几位可以大胆使用的亲信才能打开局面,这种情形之下,难免会只注意用人的长处,却忽视了人才本身的缺陷,疏于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最终导致薄昭事件的发生。

历史从来就很难完美,更何况即使是历史上有薄昭这样的前车之鉴,后世仍然难以避免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本文参考《资治通鉴·汉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史记·孝文本纪》等历史资料,读历史,知兴衰,喜欢历史的朋友不妨读一读《资治通鉴》,它囊括16朝年史事,历代统治者和文人学士都把它看作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套装全四册)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购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