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泽州的区域环境与交通是如何进行

2024/10/22 来源:不详

引言

明清时期,泽州的区域环境与交通是如何进行发展的?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区域间商品贸易交流日益频繁,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区域环境是商业经济活动的基础与条件。总体而言,区域环境分为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社会环境两大类。

区域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矿产等要素,决定着商业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范畴。

区域社会环境包括人口、城镇、市场、政策等要素,制约着商业经济活动的规模与路径。

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加强地区间的商贸往来,促进各专业化经济区域的形成。

明清两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泽州交通运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运输逐渐成为当地交通的主流。

同时,随着商人群体活动范围的拓展,商人的经济活动亦会反作用于区域环境,进而对地区商业经济活动的发展产生特定影响。

因此,泽州地区商人的经济活动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对于泽州地区商人经济活动情况的研究,也必须要结合当地独特的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社会环境加以综合分析。

一、区域环境概况

泽州地处山西高原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o55′—11o,北纬5o11′—6o04′。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是上党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山川形势来看,泽州全境处于太行山南麓,地势高峻险要,境内除中部被称为“泽州盆地”的狭小地区相对平坦外,四周几乎为群山所环绕。

这些连绵不绝的大山北起丹朱岭和羊头山,西北达太岳山余脉东坞岭、西南至中条山主峰历山舜王坪,东、南抵太行山、王屋山两山脉。

因此,万历《泽州志》称:“环泽皆崇岗峻岭”。除了外部为群山所阻,泽州境内各县也是山峰林立,壅塞封闭,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乾隆《凤台县志》中记载:“余惟凤邑以太行为藩蔽,踞天党之上游,背控燕云,襟带河朔”,乾隆《阳城县志》描述当地的地形是“县境在山中,岭坂峻阻,车舆不至”。

顺治《高平县志》称赞该地山河壮美:“邑中形胜,层山环抱,曲水萦流”,光绪《沁水县志》也称:“沁境四围皆山,大都太行支脉”。

乾隆《陵川县志》对当地地形的描述则颇有文学色彩:“佛山之高,黄河可睫,五度之险,一夫可守,民安其中,四塞为固”。

除了崇山峻岭,泽州境内还分布着大小河流28条,其中最主要的河流为沁河和丹河,“川之大者,曰沁、曰丹、曰获泽,咸奔赴河、济为渠”。

沁河在泽州境内流经沁水、阳城、凤台,境内长约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丹河在泽州境内经高平、凤台注入黄河,境内长.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泽州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短暂,春旱频繁。由于境内地形多样复杂。

因此,各县气候差异较大,温度自南向北递减,降水山区多于平川。各县中陵川气温最低,“在太行之巅天壤间,清凉境也寒岩六月始知春”。

由此可见,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泽州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区域,这不仅表现为其与周边地区的山河阻隔,内部各地区间气候水土也有一定的差异。

泽州地处山区,耕地不仅少而且贫瘠,百姓稼穑困难,粮食产量很难满足需求。

万历《泽州志》载:“夫泽幅员虽广,强半为山,耕者至凿山根为田,而周遭之以石,即不幸旱潦之不时,而获无几。即幸有岁,而获亦无几,以故逐末者多”。

入清以后,地方志中也屡屡提及土地贫瘠,民生维艰的状况:“阳城山县,僻处陬隅且地多高岩深谷,少平畴沃野以资播艺,即稼穑之利,民犹难之”。

“陵川,僻壤也、瘠土也山深气寒,生植寡少”,“沁境土田硗确,地瘠气寒”,“高平土脊(瘠)民贫,舍耕则无可得食,荦确不毛开为粪壤者几无隙地”。

雍正年间,官方统计泽州民田共计九千七十七顷八十七亩一分六厘二毫三丝,其中园地三十九顷三亩四分一厘三毫一丝。

平地一千六百六十三顷四十七亩五分五厘八毫四丝,坡地五千八百七十顷八十四亩八分八厘一毫一丝,甚地一千五百四顷五十一亩三分九毫七丝。

泽州平原面积狭小,受地形所限,百姓只能在山坡之上开垦田地,因此当地农田的中的大部分是坡地,沃土少而瘠地多。

据方志所载,顺治十四年(年),阳城官民熟地共计三千四百五十七顷六十一亩八分三厘,其中上地六百八十八顷三十四亩一分九厘。

中地一千五百四十四顷七十八亩六分七厘,下地一千一百二十四顷四十八亩九分六厘。

康熙四十四年(年),高平民田共计七千五百四十顷八十九亩二分六厘五毫九丝,其中上地一千二百九十一顷八十三亩一分三厘。

中地五千五百八十八顷三十四亩七分,下地三百九十九顷七十五亩六分五厘,下下地八十顷四十二亩四分三厘。

康熙三十六年(年),沁水民田共计二千四百五十六顷一十四亩五分,其中上地三百三十三顷四亩九分七厘三毫,中地七百五十二顷八十七亩五分九厘一毫。

下地一千三百六十七顷三十三亩三分八厘,下下地三顷八十八亩五分五厘五毫。

陵川原额民田共计三千五百八十九顷五亩八分七厘,其中上地八百三十六顷三十八亩二分二厘八毫,中地一千一百五十九顷五十四亩一分一厘六毫。

下地一千三百四十二顷四十亩三分五厘二毫,下下地二百五十顷七十三亩一分七厘。泽州境内良田较少,民田以中地、下地为主,土壤普遍肥力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明清两代,泽州还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从明万历年间至清光绪年间,泽州境内共发生地震22次,严重旱灾1次,严重洪涝灾害1次,严重虫灾4次。

这其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旱灾与蝗灾。“(万历)十四年至十五年,州县岁大旱,民饥甚”。

“(康熙)三十五年夏五月,泽州、沁水旱,无麦。六月蝗食苗。七月蝗蔓生,入人家,与民争熟食,人民死徙者半”。

光绪初年的大旱“丁戊奇荒”更是重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给泽州造成了空前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究其被灾最重之区,实止平蒲泽解绛隰霍诸州府”。

由此可见,大大小小各种自然灾害也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另一方面,泽州地下矿产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境内拥有煤、铁、铅、锌、铜、锡、硫磺等数十种矿藏,其中尤以煤、铁储量最大,当地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

《肇域志》记载:“宝山,在(泽)州西南五里,产铁矿并炭”,“高平走马岭,在县西北十里,出铁矿”,“阳城县史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产铁,其西五里有金里谷堆,堆下亦有铁矿”。

泽州本地蕴藏的煤铁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质量很高,顺治《高平县志》就夸耀本地煤炭质量冠绝天下,“邑原无奇货独煤炭甲于天下”。

乾隆《高平县志》则称“铁,按本草,太原、泽州、阳城、高平、广灵为尤胜”。

据当代勘探数据,泽州煤炭储量.77亿吨,占山西省储量的54.65%,其中绝大部分是质量极佳的无烟煤。

泽州铁储量.78万吨,矿石含铁量0%—45%,品质优良且埋藏较浅,便于开采加工。基于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泽州冶铸行业历史悠久,工艺基础深厚。

明清两代,当地冶铁、铸铁业生产规模庞大,铁货品种繁多,质量精湛,是中国北方的冶铁中心之一。

二、人地关系

明初,泽州虽然经历了元末的战火,但仍然是一个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

鉴于泽州地狭人众的客观形势,明初两次大移民都将泽州作为人口迁出地:洪武二十一年“迁泽潞无田民往彰德、正定、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

永乐元年“诏泽潞州县等无田民,分丁赴裕州垦荒”,此后一直到万历年间,泽州人口都保持了连续增长。

洪武二十四年(年),泽州计有“户六万六千八百四十六,口四十七万四千九百三十一”,永乐十年(年),计有“户六万五千九百四十一,口三十八万三千七百一十”。

成化八年(年),计有“户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二,口五十二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嘉靖四十一年(年),泽州计有“户七万一千八百三十六,口八十万八千三百二十三”。

万历三十五年(年),泽州计有“户七万六千九百六十七,口八十一万九千九百七十五”。

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四十一年,年的时间里,泽州生齿日繁,口数增加了约1.7倍。但从嘉靖四十一年至万历三十五年的70年里,人口增长放缓并趋于停滞。

万历年间,全国每口平均占有田地数是20.6亩,而同期从洪武二十四年到嘉靖四十一年。

年的时间里,泽州生齿日繁,口数增加了约1.7倍。但从嘉靖四十一年至万历三十五年的70年里,人口增长放缓并趋于停滞。

万历年间,全国每口平均占有田地数是20.6亩,而同期泽州山多田少,且“田多硗瘠”。明清两代,随着人口持续增长,人地矛盾成为制约当地农耕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孟子有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限于落后的耕作技术与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水平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提高。

因此,即使到了明清时期,一个地区所拥有的田亩数量依然是决定当地粮食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泽州“田故无多,虽丰年人日食不足二鬴”的现实导致当地百姓依靠农耕完全无法糊口。

当地“人废居逐末作,而荒于耒耜”的情况表明,当地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迫于生存压力,只能肩挑负贩、出外经商谋生。

三、交通概况

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看,泽州恰好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

据雍正《山西通志》所载:(泽州)东至河南卫辉府辉县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平阳府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河南怀庆府河内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潞安府长子县界一百三十五里,东南到辉县界二百三十里,西南到蒲州府垣曲县界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潞安府壶关县接河南彰德府林县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到翼城县界二百二十里。由此可见,泽州东与河南省辉县、修武接壤,南与河南省博爱、沁阳、济源交界,西与晋南地区的安泽、翼城、绛县、垣曲毗邻。

北与长治、长子、壶关相连。区位位置极为重要。虽然泽州周边群峰竦峙,境内亦是山峦叠起,沟壑纵横,但自古以来,无论是东进河北、西入陕西。

还是南下河南、北上太原都必须取道泽州。《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自晋阳而争怀孟,由河东而趋汴、洛,未有不以泽州为孔道者盖太行为河北之屏障,而州又以太行之首冲。”

明清时期,泽州境内的主要交通线路分为官方驿道与民间大道两种,下面分别予以说明:明代驿道主要被官方用于传递公文情报和转输粮食物资。

因此沿途设置驿站和铺递,入清以后,还根据驿道之“冲僻”,将其划分为“大驿”“次冲”“偏僻”三个等级。

明清时期,泽州境内共有三条驿道,其中太原至洛阳驿道即历史上著名的“太行八陉”中的第二陉“太行陉”。

由于这条贯穿泽州的道路既是连接上党地区与中原大地的重要通道,也是泽州北上太原南下河南的交通干线,在全国的交通格局中地位颇为重要。因此被划为“次冲”。

该驿道在泽州境内共设有4处驿站,分别是“凤台驿二:太行、星轺高平乔村、长平二驿”。

其余两条驿道分别是泽州至翼城驿道与泽州至陵川驿道,这两条驿道东连陵川、西接阳城,虽然被划为“偏僻”,却是泽州东西交通的主要路线。

以上三条驿道沿途共设置54处铺递,其中“凤台县共二十二铺高平县共八铺阳城县共十铺陵川县共八铺沁水县共六铺”。

结语

泽州地处山区,自古交通不便,运输全赖人挑畜驮,官方驿路路况相对较好,部分路段甚至可以通行车辆,且行路比较安全,非常有利于民间商旅的往来。因此也成为商贾运输货物的重要通道,明清两代,这三条驿路始终有着相当大的人流量与物流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