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被功臣们拥立后,为何没被架空两千字

2024/10/22 来源:不详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公元前年,年仅24岁的刘恒离开了生活了15年的代国,前往长安,即位成为皇帝,史称汉文帝。

不过,在刚刚结束的诛灭吕氏、复兴汉室的行动中,他完全是个局外人,没有做出任何贡献。而他所面对的大臣们,不仅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还是诛杀吕氏的重要支柱。在宗室中,也有不少功勋显赫、更加适合继承皇位的刘邦后代。

在这种局势下,年轻的汉文帝是如何逐步将权力掌握于自己手中,从而稳固自己的皇位的呢?

01、登基前的3轮心理较量

在代国,刘恒见到前来请他入京即位的使者时,神色凝重,眉头紧蹙,显然心情不悦。

他心里十分清楚,朝廷此时局势混乱不堪。吕氏刚刚被铲除,长安城里的那些功臣究竟怀着什么打算,谁也无法确定。他们是真心拥护新皇,还是干脆破釜沉舟,将刘邦的儿子们引诱至长安一并除掉,然后另立新朝,实在让人猜不透。

刘恒召集了自己最信任的臣子,针对此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这次会议中,郎中令张武的反对意见格外明显,他建议刘恒拒绝接见使者,借口生病留在代国,以便静观事态的发展。

中尉宋昌则坚持己见,认为刘氏的江山非常稳固,刘恒可以放心前往长安。

刘恒更倾向于接受宋昌的建议。毕竟,谁不渴望体验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呢?然而,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当,可能会赔上性命。再大的皇位诱惑,也比不过生命的珍贵。

刘恒心绪烦乱地来到母亲薄姬面前,想要听取她的看法。薄姬一向表现出低调且不与他人争抢的智慧,在刘邦的后宫中,凭借这种处世之道,她成为唯一能够跟随儿子前往封国并安稳度日的妃子,展现出极大的明智。

最终,刘恒决定先让舅舅薄昭前往长安城探查情况,再做进一步决策。

不久后,薄昭从长安传来捷报:确实如此,无可怀疑。

刘恒依旧不敢松懈,缓缓前行。行至距长安五十里处,停在刘邦的高陵附近,派遣心腹宋昌前去探查情况。宋昌抵达渭桥附近,看到文武百官都已出城迎接,毫无异常,便返回向刘恒汇报。刘恒这才前往渭桥,与群臣相见。

在渭桥,太尉周勃在众文武官员面前对刘恒说道:“请大王稍作退避,臣有要事与您商议。”

刘恒的亲信宋昌立即代表他回应道:“你说的若是公事,那就请直言;若是私事,王者本无私情。”

周勃是铲除吕氏势力的主要功臣之一。至于他当时打算对刘恒说些什么,无人知晓。究竟是想借此施恩以牵制刘恒,还是想借机邀功讨好,巩固自身地位,都不得而知。

刘恒断然拒绝了周勃的请求,这一举动也让功臣们初步意识到,代王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样温顺,恐怕并不容易掌控。

刘恒与功臣们的首轮心理博弈中,刘恒获胜。

随后,周勃双手捧着天子玉玺,跪伏在地,准备将玉玺奉献给刘恒。

刘恒再次拒绝道:“我们到代邸再商议吧。”

代邸是刘恒在长安的旧居,同时也是代国在长安的办事处。每当他到达代邸,刘恒就如同由客变为主人一般。

刘恒绝不愿意稀里糊涂地登上皇位。他想在自己的领地内,将姿态摆得足够到位,同时也迫使群臣明确表态。

刘恒与功臣们的第二次心理博弈中,他再次取得了胜利。

在代邸,刘恒以主人的身份,欣然接受了众臣的劝说与进谏。

通常情况下,皇帝登基时会有一个相当讲究的“三请三让”仪式。也就是,朝臣、军队以及百姓的代表会请求某人继位为皇帝,而此人则会推辞,以自己无德或无能为由拒绝。这一过程要持续到众人三番劝进,列举出种种他适合登基的理由,直到他“勉强”顺从民意,正式即位。

刘恒破例,直到群臣五次劝进,才终于点头同意。

起初,刘家宗室的代表、大臣的代表,以及刘邦尚在人世时的长嫂联合请求刘恒即位。然而,刘恒却表示:“寡人不敢承担如此重任,请楚王出面商议此事。”

楚王指的是刘邦的幼弟刘交,他是刘恒的亲叔叔,也是刘邦众兄弟中唯一健在的。由此可见,他在宗室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他的名字却未被列入劝进表中,刘恒绝不能忽视这一疏漏。

君臣之间经过了五次反复推辞与劝进,刘恒最终如愿听到了功臣们为他的继位列举的诸多合理依据,逐步弥补了各种可能存在的漏洞。在这些来回的交锋中,他牢牢掌握了主动权,终于同意登基。

整个劝进的过程,其实是刘恒与功臣们之间的第三次心理博弈,而刘恒依旧取得了胜利。

经过这三轮较量,刘恒在进入未央宫、正式登基前,便已牢牢占据了上风。

入宫当夜,刘恒便连夜颁布诏书,进行了几项重要的人事调整:

在此之前,功臣与宗室或许心存忐忑,不知新帝将如何看待他们擅自采取的诛杀之举,而刘恒的诏书,则让他们彻底放下了心中的忧虑。

在汉朝,若三人以上无故聚饮,需缴纳四两罚金。刘恒不仅赏赐百姓,还暂时取消了这一规定,允许大家自由庆祝,此举赢得了广泛的民心。

宋昌与张武曾在前文提及,二人是刘恒自代国带来的核心亲信。将卫队和皇宫的安保重任托付给他们,刘恒终于可以放心安睡。他的皇位初步稳固。

02、打压刘襄三兄弟

刘襄是汉朝第二代齐王。吕后去世后,他率领军队发动起义,向长安及各诸侯国传递消息,成为第一个举起讨伐吕氏大旗的人。

他的军队对长安的吕氏族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掌握北军指挥权的吕禄就在这种重压下,被诱导着交出了兵权。

刘襄的二弟刘章率先带领军队直冲皇宫,成功击杀了掌管南军的吕产,并牢牢控制了皇宫,这使得对吕氏的诛杀行动变得异常顺利。

刘襄的三弟刘兴居,在汉文帝刘恒尚未入主未央宫之前,借口宫中的小皇帝和王爷们并非汉惠帝刘盈之子,便将他们全都杀戮殆尽,彻底斩草除根,确保刘恒可以毫无障碍地登基。

按理来说,这三位兄弟立下了如此卓越的功劳,汉文帝即位后理应给予相应的奖赏。

更不用说,在他们行动之前,功臣们就已经向他们许诺:完成任务后,将刘章封为赵王,刘兴居封为梁王。这两个封国都十分富饶。

汉文帝登基后,理应履行对功臣们的承诺,并对这三兄弟给予额外的表彰,然而他却反悔了。

这三兄弟中的大哥刘襄,身份实在过于敏感。

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刘邦长子刘肥的长子。在《史记》中,宗室和功臣至少在两个地方称他为刘邦的“适孙”。

经学大师郑玄对“适孙”的含义作了这样的注释:按照周朝的礼制,嫡长子去世后,应当立嫡长孙为继承人。

换句话说,在汉惠帝刘盈去世之后,宗室与功臣皆不承认他的几位皇子为亲生子嗣,认定汉惠帝无后。由此,刘襄成为当时各方公认的,依照礼法应为皇位第一继承人的人选。

更何况,刘襄在诛灭吕氏的过程中立下了显赫的战功,而他的两位同样立下功劳的弟弟也都支持他登基称帝。从情理上看,刘襄无疑比汉文帝刘恒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然而,长安的功臣与宗室们出于对刘襄的担忧,觉得他难以控制,而认为刘恒更易于掌控,于是选择了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继承了大统。

刘襄手握重兵,虽然对结果感到失望,但他考虑到大局,决定罢兵回归齐国,接受了这一安排。然而,刘襄的存在却无形中对汉文帝构成了威胁。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汉文帝必然要对他进行压制。

汉文帝并不愿让自己看起来无情无义。最初,虽然他没有公开表扬刘襄率先举兵的功劳,但也给予了他实实在在的好处:将吕后时期从齐国割出的三个郡,悉数归还给了刘襄。

仅仅过了一年,刘襄便去世了。这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阴谋,我们无从知晓。然而,刘襄一逝,汉文帝对齐国的态度立即来了个彻底的转变。

他为刘襄定下的谥号是“哀”,根据谥法,“哀”意味着恭顺仁德但命运短促、功德未能建立。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个谥号都与刘襄所立下的伟大功绩不相符。

谥号是古代对个人评价的最终定论。汉文帝通过为刘襄定谥号的方式,掩盖了刘襄的功绩,这标志着他对刘襄兄弟的首次打压。

刘襄去世后,他的儿子刘则继承了齐王之位,成为汉朝第三代齐王。然而,年幼的刘则刚登上王位,齐国的六郡就被汉文帝削弱得四分五裂,几乎难以维持完整。

汉文帝将齐国的郡划分出去,封赏给了刘襄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

理论上,汉文帝在登基后应当履行对功臣们的承诺,将富庶的赵国和梁国分别封给刘章和刘兴居。然而,汉文帝心知肚明,这两人其实希望刘襄能登基为皇,因此他对他们既感到不满,又有所忌惮,自然不会兑现这个承诺。

起初,汉文帝采取了“拖延”策略,对此事只字不提。直到即位两年后,他因要册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实在无法再继续推迟。这时,刘襄已去世,汉文帝才从齐国划出两个郡,分别封给了这两位。

最初承诺的全面封国,仅变成了两个小郡,这不仅未能达到预期,反而损害了齐国自身的利益。这是汉文帝对刘襄兄弟的第二次打压。

有意思的是,刘襄去世仅仅两年后,他的第一个将领——率军攻入皇宫、杀掉控制皇宫的吕产及其弟弟刘章,也随之去世。

三弟刘兴居在目睹两个哥哥遭受的不公对待后,心中充满愤怒,于是选择在刘章去世的那一年,以卵击石,起兵反抗朝廷。最终,他在失败后选择了自尽。

这对兄弟去世后,汉文帝继续将齐国的郡县划分出来,以此来封赏刘襄那几位虽然仍然在世但几乎毫无存在感的兄弟。表面上看,这是对自己侄儿们的恩惠,实际上却是在不断削弱齐国的实力,从此齐国对朝廷再也无法构成威胁。

这是汉文帝对刘襄兄弟进行的第三次打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后世汉武帝所实施的“推恩令”的影子。

从刘襄兄弟的视角来看,他们所遭受的对待确实极为不公。尽管为复兴汉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却最终却遭到不断的打压,直至全部早逝,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从汉文帝的视角来看,这条道路是他巩固皇权的必经之路。他无法容忍一个在名义上更为正统、实力强大且声望颇高的齐王,日日夜夜对他构成威胁。

03、礼遇陈平,重用灌婴,打压周勃

尽管汉文帝对齐国的压制历时较长,但实际上,自从刘襄去世并且齐国再次被分割之后,这一脉对汉文帝的最大威胁已然消失。

接下来,汉文帝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与功臣们处理好关系。

在铲除吕氏、拥立汉文帝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无疑是陈平、灌婴和周勃三人。然而,汉文帝对他们的态度却各不相同。

在这三人之中,陈平是最容易应对的。尽管他的智谋出众,但他毕竟只是一位谋士,没有掌握兵权或具备号召力。对于汉文帝来说,只要妥善利用陈平,并对他予以良好的待遇,不让他投向汉文帝的对手一方,就可以高枕无忧。

陈平是一位聪明之士,尤擅长明哲保身之道。他出任汉文帝的丞相,凭借汉文帝的礼遇与信任,得以安享晚年。这对君臣可谓君明臣贤的典范,同时也为汉文帝的形象塑造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灌婴和周勃皆为掌握兵权的大将,情况相对复杂。

在灌婴与周勃之间,汉文帝显然对灌婴的信任更为坚定。

在齐王刘襄起兵之时,灌婴率领大军与刘襄在齐国边境对峙,并成功说服刘襄暂时按兵不动,以静观长安城的消息。同时,他与刘襄的大军也让长安城内的吕氏一族心生忌惮,不敢肆意妄为。

长安城的纷乱得到平息后,众位大臣通知刘襄,他们决定让他的四叔刘恒登基,而非他自己。刘襄因此停止了进攻,回到了齐国。除了考虑大局,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灌婴的军队正与他对峙,形势并不乐观。

可以说,灌婴在消灭吕氏的过程中,发挥了类似于“定海神针”的作用。然而,他并没有直接参与诛灭吕氏的行动,因此也没有“以下犯上”的嫌疑。

因此,汉文帝对灌婴十分信任,不仅为他增封食邑,接连任命他为太尉和丞相,还在匈奴入侵时,亲自派灌婴率领大军出征迎敌。

最终,灌婴在汉文帝的重用下,安然无恙地度过了他作为丞相的任期。

汉文帝对灌婴的态度向全天下表明,他并不是一个惧怕功臣的皇帝。因此,若有功臣的结局不佳,那未必是他的过错。

这个结局不佳的功臣,正是周勃。

汉文帝即位后,朝中君臣一致认为,周勃在铲除吕氏的过程中功劳最大。早在吕后生前,周勃便深受吕后的器重,担任太尉一职。吕后去世后,他与陈平密谋,亲率大军诛杀吕氏成员,迎立汉文帝登基。

从刘氏江山的视角来看,周勃无疑是功劳卓著的大臣。然而,从汉文帝的立场出发,他难免会有所顾虑:周勃在吕后生前表现得十分顺从,但吕后一逝,他便锋芒毕露。那么,将来某一天,周勃会不会将矛头指向自己呢?

周勃绝非普通人物。他不仅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还在铲除吕氏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而不仅威望极高,且掌握着重要的兵权。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周勃的问题,成为汉文帝与功臣们关系中最为紧迫且令人头痛的难题。

汉文帝起初对周勃礼遇有加,不仅将封赏最多的奖赏授予他,还任命他为丞相,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

然而,周勃并非一个粗鲁之人。担任丞相不过一个多月,在他人的提醒下,他选择了适时退位,辞去丞相职务,以减少自己的存在感。汉文帝对此自然欣然同意。

然而,一年多以后,丞相陈平去世了。汉文帝审视朝廷形势,认为在这样的局面下,最适合担任丞相以稳定局势的仍然是周勃,因此再次任命了周勃。

然而,汉文帝始终在寻求一个合适的机会,能够让周勃体面地彻底离开朝堂。十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方法:他颁布了一道诏令,要求所有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地。

之后,他找到周勃,忧虑地说道:“我命令列侯们回到封地,但大多数人并不听从。丞相,作为我所倚重的你,能不能带个好头,给他们做个榜样?”

这个理由实在是过于理直气壮,周勃只好辞去丞相职务,离开长安,回到自己的封地。

离开长安,威胁便随之减弱。汉文帝终于稍感轻松,但他依然没有彻底放下心来。

周勃深知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回到封地后,他时时感到不安。每当郡守和郡尉巡视到绛县时,他便担心自己会遭到杀害。于是,他不得不披上铠甲,让家人手持武器守护在身边,才敢前去见他们。

然而,不久之后,仍然有人向汉文帝上奏,声称周勃图谋造反。

汉文帝立即将周勃囚禁入狱,而不知是否受到汉文帝的默许,在监狱中,连一个微不足道的狱卒都敢对周勃进行欺凌。

为了保住性命,周勃拿出千金贿赂狱卒,狱卒最终暗示他:让公主为你作证。

此处所指的公主,正是汉文帝的女儿,那位后来嫁给周勃之子的女子。

周勃联系了儿媳后,又将自己的财物全部赠送给了薄太后的弟弟、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恳请他替自己说情。薄昭于是将此事禀告了薄太后。

在太后的干预下,汉文帝最终将周勃释放。

经历了这次冤屈入狱后,周勃的锐气被完全消磨,他在长安的影响力几乎荡然无存。此后,他返回封国,成为一个闲散之人,直到去世,期间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情。

在周勃一番胡萝卜加大棒的压制下,汉文帝的皇位愈发稳固,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他构成威胁。

04、写在最后

回顾汉文帝从接到继位消息,到入主长安,再到稳固皇权的整个过程,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政治家,步步为营,智慧过人,且隐隐透出几分冷峻。

或许,正是这样的皇帝,才能在大乱之后稳固汉朝的统治,并创造出文景之治的辉煌。

你觉得这样是否正确呢?

#智启新篇计划#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