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伟丨春风不度玉门关

2024/1/14 来源:不详

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宋子伟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本诗另一题作《出塞》。唐朝的王翰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黄河远上白云间”,起句视野极壮阔。“黄”“白”两字,给人极鲜明的色彩感。一个“远”字,写极目远眺,又有夸张的表现手法,这是向西面看。从这一句可以联想到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句。也是写黄河,气势都很恢大。不同的是,一句是写黄河的源头,一句是写黄河的入海口;一句是向西看,一句是向东看。两首诗都是传世之作,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黄河情结”。同样写黄河的诗句,还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对照一下,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片孤城万仞山”,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大背景来看,边塞的“孤城”仅仅是“一片”,极言其小。“孤”又突出这边塞小城的冷漠与孤独,而“万仞山”又进一步突出“孤城”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地势险要,处境孤危,属于戍边堡垒或哨卡之类。一、二两句,仿佛采用由远渐近的“特写”镜头,推出“孤城”。“羌笛何须怨杨柳”,有声有色,是赏析一首诗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句的“黄”、“白”是写色,此句的“羌笛”是写声。羌笛,是古代传自西域的管乐器。“杨柳”,是指乐府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曲调。“怨杨柳”是写边塞军人借幽怨的笛声表达出思念之苦和思乡之愁。而“杨柳”两字,从视觉上,又往往引读者对春天来到江南时,那千万条绿柳随风飘拂的情境。作为长期生活在边塞的诗人,在这一句中用了“何须”两字,就一下子显示出了此诗的精髓:悲凉之中见慷慨,戍边有责,保家爱国之情顿现。这首诗成为边塞诗中的传诵名篇,就显而易见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语双关,委婉讽喻。诗人的良苦用心,令人叹绝。表面上是写西北边陲的恶劣气候,江南已是“草长莺飞”,柳绿桃红的季节,而此地却依然冰冻雪飘。实质上这一句是隐语,批评当时的朝廷或藩镇的统治者不关心边塞的将士。对戍边的将士表示深切的同情。王之涣的边塞诗,在唐朝时就广为传诵。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靳能在王之涣的墓志铭里写“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今天,我们吟诵这首诗,更会从中得到新的感受和启迪。文/宋子伟编辑/王孝付作者近照作者简介:宋子伟:男,年考取江苏师院,年在无锡市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年担任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校园生活》杂志编委。年,在华东六省一市(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无锡市(包括宜兴、江阴)有5名学生获一等奖,玉祁中学就有2名学生获奖,辅导并推荐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有余篇。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润物细无声》《方桥柳影故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苏卷《礼社村》。《礼社村》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新民晚报、文汇报、人民代表报、合肥晚报、海口晚报、新华日报、中国土地报、杂文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作文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代表与人民》、《人民与权力》、《太湖》、《现代农业》、《自由撰稿人》、《福建科学》、《江苏教育》、《教书育人》、《吴文化》等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等有余篇。一些文章还由文摘报转载。又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现代教育报、作文报、作文周刊、中学生学习、教育周刊、《语文天地》、《语文知识》、《中学语文》、《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作文》、《初中生》、《语文世界》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学随笔余篇,并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征文比赛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被资料型刊物转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9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